电影由两个关系相互矛盾共同推进情节的发展。一个是梅兰芳与邱如白的关系,另一个是梅兰芳与戏曲艺术的关系。既写到了梅兰芳的一生,也讲述了梅兰芳对戏曲艺术的贡献,以及那个时代戏曲艺术的“救亡图存”。
梅兰芳生活的时代经历了从清朝末到日本侵略中华那段水深火热的时间。电影开始的一幕畹华大伯告诉他,希望他不要再唱戏,大伯不愿让他被困在“纸枷锁”中。尽管大伯嘱咐畹华,但我觉得,他始终没能够摆脱“纸枷锁”的困锁。“纸枷锁”的含义既讽刺又丰富,是时代,是观众,亦是邱如白等等。
“戏曲传统新旧力量较量,改革创新,梅兰芳的时代来了。”从电影中奶奶对畹华嫌弃的态度和一开始邱如白先生对他的不看好等等细节都透露着当时唱戏的地位并不高。正当梅兰芳困惑踌躇之时,他遇到了他的指路人——邱如白。
在没有亲眼看到梅兰芳唱戏之前,邱如白不认为戏曲表演有多精彩。直到他看到梅兰芳出色的演出。他惊叹原来有人能把戏曲演得如此共情,一改之前的想法并渴望与梅兰芳一起谈戏,给梅兰芳提建议。梅兰芳看到邱如白如此肯定自己的表演也十分喜悦而且他也很赞同邱如白的建议。他们愉快地谈论戏曲,邱如白先生鼓励他改变原来的表演方式,加入一些现代生活的剧本,这样情感的表达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但作为守旧派的爷爷还是坚持原来的表演方式,认为梅兰芳这样的演戏就是乱了根本,哪里还是戏曲呢。
爷爷跟畹华得较量,实际上是守旧派与革新派之间的较量。戏剧作为传统文化需要时时地进行革新,改革创新,才能历久弥新。当时传统戏曲内容的取材大多都是来源于宫廷、民间等,表达了当时百姓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这样的作品贴近现实生活自然会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显然不是现阶段人民想要获得的情感共鸣。若是拿着老一套的剧本,脱离了历史情景,既不能表达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甚至脱离了时代。所以当十三燕和梅兰芳比赛的时候,毫无意外,梅兰芳都会胜利。当然,不是梅兰芳胜利,而是新的时代,新的戏曲文化的胜利。
“唱罢一生,枷锁一生。”作为梅兰芳的引路人邱如白,他看到了梅兰芳身上的可能性。他说:“属于梅兰芳的时代来了。”不可否认的是,邱如白真的钟爱戏剧,他不愿看到戏曲艺术的没落,他渴望让更广阔的世界都看到这一璀璨的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却无意中“禁锢”了梅兰芳。梅兰芳没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没有了主见,没有了勇敢。恰恰是孟小冬让梅兰芳变得勇敢。孟小冬像一位知己一样出现在梅兰芳的生命里温暖了他。她懂他,在梅兰芳害怕去美国的时候,她说:畹华,别怕。在众人逼着梅兰芳去美国的时候,也只有她能够理解他。所有人都跟她说:求求她不要再接近梅兰芳,他是属于戏曲的。却只有孟小冬关心的是梅兰芳这个人。在他认识孟小冬之后,他不再一味地遵循邱如白的话,他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电影的最后孙红雷读出了大伯写给梅兰芳的信“大伯不知道你会不会听我的,你从小没有父母,你常叫大伯,大伯不应,是怕冷不丁有一天大伯走了,你一叫没人应,心里更孤单。”我湿润了眼眶。梅兰芳是温暖的,也是孤独的。久负盛名,一开口,万人空巷。但即使这样,也得不到自己爱的人,得不到属于自己的时间和自由,得不到别人对自己真正的关心。梅兰芳的一生,献给了戏曲,他一生追求着把戏曲的地位提高一点,把戏曲传播出去,却也孤独了一生。妻子兰芝说畹华总是反复看这封信,我在想,他每次看都在想些什么呢?是不是也曾想过放弃唱戏?是不是在想孟小冬?也许是吧,但也不得而知。
看完电影,思考,我要向梅兰芳学习些什么呢?应该是他的坚持热爱,应该是他的民族气节,应该是他的刻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