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9-01-29

梅兰芳:愧对梅兰芳

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我一直都对国产大片抱持绝对的警惕和怀疑。那种虚张声势,色厉内荏的电影手法,让人看完电影之后,呈现出某种虚空,虚空的虚空。眼下的《梅兰芳》,是不是又是如此虚空之作,的确值得推敲。FT中文的傅小永君发来约稿函,希望我能就电影《梅兰芳》写几个字,于是,我去买了票,坐在热闹的电影院里,把《梅兰芳》看了一遍。
很不幸,我看到的电影《梅兰芳》,依然是那种虚张声势之作,一部供人看热闹的视觉片。我们可以说陈凯歌借着京剧本身迷离的色彩,为人们送上了又一部视觉盛宴;可以说陈凯歌借着梅兰芳和女人之间的毕生纠缠,为我们讲述了那个年代的爱情故事;我们也可以说,陈凯歌再一次将梅兰芳的爱国志趣和民族气节展现在我们面前,告诉人们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是时代的骨气,甚至我们还可以说,陈凯歌调动一切的电影技术,再一次向我们呈现了一代京剧大师无与伦比的艺术场景。但恕我直言,尽管陈凯歌为此呕心沥血,挥洒他的才气,却没能告诉我一些最基本的道理,比如,为什么只有梅兰芳成为一代京剧大师?为什么梅兰芳的京剧艺术成就全部集中在1945年之前?为什么建国之后梅兰芳的晚期创作只得到一出《穆桂英挂帅》?为什么梅兰芳之后,中国京剧界再无大师,只留下一些直接把京剧当成了颂歌的溜须拍马之徒?
肯定是陈凯歌有意识遮蔽了一些与真正的艺术有关的梅兰芳故事。有人说了,陈凯歌显然在巧妙地避开对梅兰芳艺术上的终极追问,而是着眼于梅先生情感世界的挖掘。这种”隐去本事,择其大者”的取巧手法,将梅兰芳和近代京剧的诸多掌故混合起来,陈凯歌打算塑造的,是一个“走下神坛的梅兰芳”,是一个有血有肉,故事鲜活的梅兰芳。可是一个常识被陈凯歌忽略了!梅兰芳只是一名京剧艺术家,离开了京剧艺术,梅兰芳没有意义。
实话实说,陈凯歌的这种立意,如果放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尚有不错的看点。那个时候,人们的审美需求刚刚从意识形态遮蔽中走出来,从脸谱化、公式化和大面积的主题先行中走出来,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当然是值得欢迎、值得赞美的。但经过30年的发展之后,我相信人们的审美习惯正在越过表象,直指本质。而梅兰芳的本质,当然是一个艺术家的内心品质,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大师的原动力。
有一种观点,说的是1930年代之后,中国再无大师,无论是学术,还是艺术,都当如此。这里所说1930年代,是指1930年之后出生的中国人。众所周知,1930年之后,国家陷入救亡状态,救亡压倒启蒙,学术和艺术被彻底工具化、边缘化,真正潜心做学问,做艺术的人几近于零。国学方面,钱穆是最后的大师;社会学方面,费孝通在20年代后期写下了《江村经济》这样的扛鼎之作之后,再无新意;小说方面、鲁迅之后,只剩宵小;而在京剧方面,梅兰芳之后,遍观中国,哪里还能找到真正的京剧神韵?
我相信,如果陈凯歌沿着这样的艺术史脉络来呈现大师梅兰芳,就能回答一些本质的艺术课题和人生课题。可惜陈凯歌不敢,一方面他要面对无所不在的电影审查制度,另外一方面他还得面对梅先生后人的溢美情绪。前者让陈凯歌不敢追问,或者不能追问,而后者则让他刻意迎合,与梅兰芳的后人一起,试图将梅兰芳塑造成一个承载民族个性的历史伟人,一个中国传统京剧艺术的宏伟之碑。或者我们可以直接说,陈凯歌拍摄《梅兰芳》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京剧,已经不是为了艺术,事实上他可能是为了教化,为了迎合,为了某种无所不在的主旋律。但上帝作证,真正的艺术只是一种艺术,真正的艺术到艺术为止。
如此看来,陈凯歌真是愧对梅兰芳!还是编剧严歌苓理解梅兰芳,她说梅先生“是一个温柔的抵抗者”。这应该成为我们读懂梅兰芳最关键的一句话。温柔是一种艺术风格,抵抗则是艺术的肌理。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他的方法论,毫无疑问是独立思考,是自由精神,是坚守对艺术的私人感受,并将这种私人感受放大到极致,从而形成一种艺术的美学倾向。我们无法想象,早年的梅兰芳如果处处迎合,放弃艺术的抵抗,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京剧大师。而他晚年不得已为之的迎合,所得到的艺术成果,就是艺术生命的萎缩。
是的,抵抗,而且是温柔地抵抗,才是梅兰芳的生命密码和艺术密码。离开了这一点,即使我们把电影拍得流光溢彩,即使我们在广场上竖起梅兰芳的铜像,我们还是将会远离梅兰芳,我们注定成不了梅先生的知己,最多也只能成为跟在先生背后,在一片唱作念打中瞎起哄的看客。这一片看客之中,就有陈凯歌,有你,也有我。

梅兰芳(2008)

又名:Forever Enthralled

上映日期:2008-12-05(中国大陆)片长:147分钟

主演:黎明 章子怡 孙红雷 陈红 王学圻 余少群 英达 安藤政信  

导演:陈凯歌 编剧:严歌苓 Geling Yan/陈国富 Kuo-fu Chen/张家鲁 Jialu Zhang

梅兰芳的影评

midi
midi • 没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