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相信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还有结果,如果我要越过的海洋和波动要比别人更多,我该欣然接受。每一个季节里都有合适的花朵,都在自己的旅程中坚持着。
从《甜蜜蜜》里憨憨的黎小军,到《半生缘》里软弱的沈世钧,黎明饰演的都是一个平凡的人,甚至有些缺陷的人,没有什么杀伤力,用“温吞”这个词再适合不过。所以当看到长大后的梅兰芳(黎明饰演)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多少有些不适应。毕竟少年的梅兰芳与之相差有点儿大。
当然也有不少人把这部电影与张国荣的《霸王别姬》做比较,但我觉得可比性并不大,更多的人应该是基于对哥哥的偏爱吧,毕竟他这样芳华绝代之人绝无仅有,他在用生命演戏,演什么是什么。
《霸王别姬》给人的感觉是压抑和难受,那种偏执贯穿全片,以至于最后以死亡告终。时代的变迁,政策的改变,对文化的摧残,更多地展现出了人性的恶,和渺小力量的无可奈何。
而《梅兰芳》传达的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的肯定,以及它独有的穿透力与生命力。生生不息,总有希望,保持初衷,热爱祖国,宣传意义似乎更大。
我不去比较,我更喜欢《霸王别姬》。喜欢本就是件偏执的事情,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能说出些什么来,没有对与错,仅仅基于喜欢。
小时候家里刚买了VCD,一张张戏曲的唱片,那时候我只知道黄梅戏更好看,故事性很强,至于有哪些我也说不上名字来了,只是脑海里的故事隐隐约约。最不喜欢京剧,一惊一乍,完全听不懂,一个故事也没记住。至于谁唱的,根本不关心,小时候的我们还是更喜欢动画片。
最近我常常会想起很遥远的事情,比如小学的某个老师,初中的某个玩伴,高中的某个老师,大学的某个舍友……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明明音容笑貌那么清晰,却怎么也记不起他们的名字来。有的人只记得名字,却忘了他们是胖是瘦了。这些人生旅途中的同行人,大多数都在中途下车了,寥寥无几依然同行。
“我们想方设法追忆,总是枉费心机,绞尽脑汁都无济于事。”
这大概就是说的,没有人可以一直陪伴,当离别的时刻到来的时候,不妨努力微笑,挥一挥手,继续前进。即使孟小冬有再多不舍,奈何情深缘浅。若有来世,但愿他们都做个凡人,爱其所爱,倾其所有。只是这一辈子,他们不能够了,命运不允许。
电影的开头极富年代感,我喜欢这样的感觉。黑色的屏幕,伴随着夜晚虫子的鸣叫,一个故事即将开始。就在这个小小的木匣里,藏着一封信,一封大伯留给畹华的信。
煤油灯昏暗的光亮,儿时的畹华不解的神情,原来唱戏是件多么小心翼翼的事情。唱戏再红,出了戏台子,还是让人瞧不起。那纸枷锁无论在不在都是一种束缚,戏子好像不配拥有自己喜怒哀乐,全凭看客的捧场。
畹华并没有遂了大伯的愿,依然在十三爷爷的带领下,入了梨园行,并唱了一辈子。十年以后,梅兰芳已然小有名气,台下的看客济济一堂,都等着一睹芳华。梅兰芳不来,他们便都嚷着退票。
那边台子上,刚唱完,退场的时候踩了个钉子,叫人拔了去,像是个没事儿的人,换上戏服,继续开唱。台下观众直吆喝,殊不知他脚下的疼。
(插播的潘粤明也不似现在这般发福……)
人若要有大成功,必少不了几个贵人或知己,大伯是一个,十三爷爷是一个,邱如白也是一个。像是故人重逢,有说不完的话。他们彼此懂得对方,希望变通与创新。
真正的好戏,是带着人们打破人生的规矩,去除束缚,而不是屈于现状,老老实实,逆来顺受。这些话都直击畹华的心,让他们更加靠近。
思维的碰撞产生奇妙的火花,邱如白和梅兰芳的组合,让京戏有了空前的发展。当然了,这里也少不了胖子冯的帮助。
任凭十三爷爷努力了一辈子,也没能提高戏子的地位。临了了,他只坐在那把椅子上,昏暗的光线,烛火摇曳,戏服都没有脱去的畹华。镜头扫过墙上的照片,都是十三爷爷扮过的角儿。待畹华取回玉镯子,十三爷爷就这样离开了。
梅兰芳的名气愈发的大了,可是他依旧是孤单的,他的全部生命都倾注于舞台。
在那个下雨天里,他遇见了孟小冬,从此他有些不同了,那出梅龙镇,两人初次合作,却那么契合,郎才女貌,舞台上男的唱女声,女的唱男声。
那把留下的伞,成了连接两个人的线。从前他只在台上熠熠生辉,如今在台下,他的眼睛里也有了星星,那么耀眼。
发乎情,止乎礼。邱如白知道,如果这样下去,梅兰芳必将丢了那份孤独,他们,不能在一起。为了成全梅兰芳,他所有的一切都是从这份孤单里出来的。谁要是毁了这份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
“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福芝芳如是说。
战争的号角已然吹响,随着孟小冬的离开,日本人大肆入侵。芸芸众人不知如何是好,全是人心惶惶。日本人认为,征服梅兰芳,就是征服了中国人。
可是他们错了,他们以为一个人是这么容易征服的吗?“我只是我,平凡的一个我,在天地的面前我选择,继续往前走,我只是我,在这个时代中,千帆过尽,谁在我心中,我又为谁流下,什么。”
一代传奇人物,也有他的喜怒哀乐。其实这人生啊,苦也好,甜也罢,平凡亦或伟大,守住那份孤单和寂寞,过好自己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