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李安的《双子杀手》,也看完了很多争议和科普,有些话想说,不算影评(没有剧透)。


首先很多人说抛开技术而言,这部电影是不及格的,但其实这部电影很难抛开技术去谈,因为他就是一次电影技术的尝试。
电影史上最高帧速每秒 120 帧,超级3D,4K,超高亮度,这些能说没有价值吗?肯定不是,只是我们习惯了李安讲故事的细腻动人,突然看到这么不李安的一部片子,觉得失望。


我去了解了一下这个叫CINITY的技术,CINITY影院系统是当前电影放映领域的最高综合技术规格和最佳综合电影展现形式,融合了4K、3D、高帧率(HFR)、高亮度、高动态范围(HDR)、广色域(WCG)、沉浸式声音(Immersive Sound)等电影放映领域的最新技术。
说起来老长一段,看这一组数据就大概明白这个技术和普通电影的区别了:
CINITY,2D时亮度可达到30-32FL,国内外大多数影厅是10-14FL;CINITY放映3D时19米宽银幕下,单眼亮度为28FL,20-24米银幕宽度下单眼亮度为20FL,国内外普通影厅是3-7FL,CINITY要高出其4-9倍;国内外高端品牌影厅3D亮度是10-14FL,CINITY要高出其2倍以上。
亮度指标是放映效果的基础性指标,亮度不够其他如3D效果、高清晰度、大色域、HDR、高帧率等放映指标和效果就都无从谈起了。


就这部电影来说,我觉得李安是主动地放弃了一些东西。
他很多次说,自己这次选了一个比较传统的故事:
「故事上是退了几步,希望大家多担待。」

但是:「慢慢会发现他有另外一种美感,和胶片时代完全不同的一种美感。」

他在追求另一种美感。

其实很多年长的人,或者老导演,会非常努力地去维护旧的规则和世界,讲自己擅长的故事。但李安不是。

好像从《少年派》开始,他就头也不回地往这条路走了。
《比利·林恩》感觉到有变化,《双子杀手》又变化得更大,就技术来说,确实是进步了不少。

他在这条谁都不看好的路上,拖着沉重的成本,艰难地迈了一步,两步。

《卫报》采访的时候,他整个人陷进了椅子里,非常疲惫:

「一切都比你现在想象到的,难多了。」

这根本不是他的强项。

他自己肯定也知道我们会如何评价,也知道不足在哪,但他就是想这么去做,去冒险一回。

他已经这么成功了,明明可以拍自己最擅长的题材和故事,但还是要做最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双子杀手》北京场放映后,采访里他说,

「现在只有我一个人这么拍,到底是我有问题,还是这个世界有问题?」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说:

「对我个人来讲,我必须要追求,而且新导演很难有这个资源,那我们现在有这个资源,当然应该去追求。」

看他在电影上映前后的采访,感觉都有一种忐忑,疲惫在,好像已经看到了不被人接受的结局。

但有人问他,还要继续拍120帧电影吗?

他还是说:「只要还有人肯投资,我就会一直拍下去。」

《比利·林恩》反响不好,他就接着拍《双子杀手》,《双子杀手》也不够好,他还要继续拍心心念念的《马尼拉之战》——
如果还有人愿意投资,他会一直拍下去。


感觉还有点心疼。
好像看到他捏紧拳头,反复地敲一扇不知道会不会开的门。

所以即使不是预期的故事,就算对这部电影失望,我也没办法对李安失望。

因为他是不顾一切在探索电影的边界,「调查兵团」式的前进。

想到詹姆斯·卡梅隆,1922年,第一部3D电影就出现了。但《阿凡达》之后,3D才慢慢变成主流。
还有现在还算是“半个黑科技”的VR游戏,也没有像ns、ps一样走入大家的视野,是以为他的画面实在太粗糙,游戏性也不高,一般玩几次就不是很想再玩了。但是很多VR游戏的厂家还是投入很多钱去做,因为大家知道VR一定会变革游戏界的,不是现在也不会太远。

这些都和李安一样,李安的做法也许就现在看来没有意义,但说不准在多久的将来,就会触发一类电影的变革。

可能到很久之后,电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120帧已经成为了主流,那时候会有人想起,第一个这样做的人。

双子杀手Gemini Man(2019)

又名:双子任务:叠影危机(港) / 双子煞星

上映日期:2019-10-18(中国大陆) / 2019-09-25(匈牙利) / 2019-10-11(美国)片长:117分钟

主演:威尔·史密斯 玛丽·伊丽莎白·温斯特德 克里夫·欧文 本尼迪 

导演:李安 编剧:戴维·贝尼奥夫 David Benioff/乔纳森·汉斯雷 Jonathan Hensleigh/达伦·莱姆克 Darren Lemke

双子杀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