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正经看片了,在凌晨看完一整部片子并没有昏昏欲睡之感。当初上映时因为各种原因没去看,也是受到了风评影响,但现在看来并没有那么差。 究其原因,我想了想,可能跟李安的风格以及他的表达其实跟所谓最先进电影技术之间的其妙关系有关。
一般而言,视觉效果的好坏与否对于注重内容表达和情绪心理探索的电影影响远没有对于特效爆米花大片来的大。在我看来,李安的电影表达,大多还是在于对人内心世界的探索和挖掘。以往的电影技术下,对于人物内心的挖掘和表达,以及电影本身的表现手法上,主要还是依赖演员的表演,以及不断发展的电影技法。而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则第一次用电影的科技手段带来的真实感来提高代入感,从而使观众更容易对主角以及电影表达主题产生共情。这种堪比记忆的真实体验确实是造梦一般的体验。
不过,人们对于真实感的追求永无止境。从电影诞生之处的《火车进站》都能让坐在幕布前的人们恐慌地起身避让,到现如今已经普及的VR技术。真实感对于电影的情绪表达的正面意义还没有被完全证明,李安的尝试确实值得称赞。
回到这部电影而言, 27寸电脑屏幕的1080P画质下并不影响我理解整部片子的意义。而整部片子的表达我认为也算是完整了,其探讨的核心矛盾也并不显得多么新奇。不过,最有意思的是,电影中科技水平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伦理困境这一命题,又很像是李安上一部影片面临的质疑——电影技术的进步是否会破坏电影感(电影性)。而李安在影片的结尾让新老威尔史密斯和谐共处同仇敌忾的安排,似乎也像人们宣示着,技术的问题永远不会超过人性的问题——人,终究是站在技术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