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观影前)
电影的媒介性很直白,就是关于时空的综合(视觉)艺术。首先,我说电影在形式上已经没有探索余地了,是因为它从诞生就恰好处在现代主义思潮里(大致为毕加索-波洛克,艺术不断确证自身媒介性的时期),所有的影像实验都已经在70年代前穷尽。我们今天认为很炫酷的意识流剪辑在一百年前法国就已经出现(冈斯《车轮》),再之如我们常见的枕头大战的升格镜头也是诞生于一百年前(让·维果《操行零分》),今天所有vlog敢这么随便来,是因为60年代法国新浪潮的戈达尔发明了跳接,重新在观众的大脑里建立了新的银幕时空观念。
与电影艺术同时成长的还有观众,其实很多细碎的蒙太奇在过去的观众心里是无法建立起完整而连续的时空关系的,只能够产生一种被蒙太奇控制的紧张的心理触觉(敖德萨阶梯),但是今天观众看到再怎么狂轰滥炸的镜头都能够很快理解镜头组之间的时空关系。
观众是被电影建构出来的。李安很清楚,所有围绕电影媒介性的实验都已经开垦完毕,所以他去寻求技术突破。“120帧,真实”不假思索地被联系起来,观众想当然地认为“真实”就是好,但这其实是把 真实-电影 长期锚定所引起的一种思维惯性。人们并没有人认真思考过对电影而言什么是真实。
有两种真实。第一种是本质真实(安德烈巴赞的影像本体论),这种真实是一种将客观世界完整展现在镜头里的真实,电影等同于客观真实,比方说侯孝贤的电影。这种真实观完全建立在电影的媒介性上而非戏剧性上,如果电影不意味着呈现客观世界,那么电影的媒介性就丧失了,这种观念带有现代主义艺术批评家的执念。
第二种是技术真实。李安是因为电影艺术的实验已经穷尽了才去做技术突破来革新电影的。但是120帧依然没有跳脱电影本身的媒介性,不同于过去的无声-有声,2d-3d那样承载着颠覆既定技术真实的历史使命,它只能做到尽可能地超越真实,曾经被技术党吹爆的4k技术革新电影了吗?电影的媒介特性在今天已经和我们的视觉器官很好的融合了(其实阿凡达就够了,再革新也是电影院设备的事),想要实现电影革新只有从观看方式上着手,改变观众与银幕的关系,想想看绘画被照相机革命后是怎么自我发展的?后印象派,野兽派,甚至行动绘画?但电影不行,技术已经让它抵达了质变的阈值,一旦革新它就不再是电影了。电视剧、短视频、视觉广告、mv都是电影在技术革新后分化出来的产物,在移动屏幕的保护下,它们得以自由发展,而电影只能被资本孤立在电影院里,一旦失去这片土壤,它将立刻消亡。两个小时的电影有多少人会在手机、电脑上看呢?我电影专业都无法保证一周五部。
更残酷的是,今天大多数观众去电影院,消费的是观影仪式,消费的是他们用来约会的时间,而不是电影。就像我们去ktv不是因为我们热爱音乐一样。电影其实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夕阳行业了。
前几天刚看完120帧/3d,以上判断没有错。

双子杀手Gemini Man(2019)

又名:双子任务:叠影危机(港) / 双子煞星

上映日期:2019-10-18(中国大陆) / 2019-09-25(匈牙利) / 2019-10-11(美国)片长:117分钟

主演:威尔·史密斯 玛丽·伊丽莎白·温斯特德 克里夫·欧文 本尼迪 

导演:李安 编剧:戴维·贝尼奥夫 David Benioff/乔纳森·汉斯雷 Jonathan Hensleigh/达伦·莱姆克 Darren Lemke

双子杀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