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此文是去年为微信公众号撰稿的一篇稿件,但最终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发出来,本着不浪费的原则,在豆瓣发一下。
最近身边所有朋友都在问同一个问题:《双子杀手》,好看吗?
李安的作品,本不需要发出如此疑问,但口碑表现着实让人担忧。欧美惨遭评分滑铁卢,烂番茄新鲜度25%,MTC评分38,比大烂片《自杀小队》和《黑凤凰》都低。
内地表现相比之下好一些,豆瓣7.1,然而点进去看评论却是呈两极分化,一方盛赞技术,一方痛批故事。
抱着粉丝期待和好奇心,我早早去看了午夜场。
首先要泼一盆冷水,高帧数的确有很多优秀之处,更高动态清晰度,更流畅,更真实。像是三年前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男主流下眼泪的镜头,在大银幕上纤毫毕现,有一种如丝般顺滑的流畅。
但高帧数的一大问题却很少有人指出:它会破坏“电影感”。
很多看高帧电影的人第一反应都是不适应,演员仿佛被加速了,画面似乎变廉价了,让人产生一种在看电视剧的错觉。
那是因为电影本来就是一门虚构艺术,是假的艺术。认为电影是在还原生活,这是极大的误解。事实上从布光,表演,剪辑,情节,它都在对生活建立屏障来构筑一个光影世界。
而在这当中,最隐秘的一处就是帧数。
电影画面和我们肉眼看到的连续动态并不一样,它是以每秒24帧连续播放静态图片的形式,利用视觉暂留原理形成的“伪动态”。这便是电影感最大的来源,不信你可以试试,用16:9的画幅24帧去拍段小视频,是不是轻而易举就有了电影的感觉?
因为潜意识里明白电影的虚构性,观众得以接受电影背后的人为设置和夸张,哪怕注意到破绽,也会在大脑里自动略过。
而高帧数恰恰就因为太“真”,和电影的“假”产生了排斥反应,这个问题在《比利林恩》中就很明显,那些我们看惯了的摄影机运动,演员调度,在过于真实的画面下突然变得突兀。
不过,你若以为我是要批评《双子杀手》的高帧率,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它的违和度这次得到了很大改善。还记得预告片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发出质疑:怎么画面看上去这么廉价?
的确,《双子杀手》布光非常平淡,整体欠缺层次,布景和服装也十分朴素。和同是动作片的《疾速追杀》画面一比,差异更明显。
但如今看来,李安完全是有意为之,因为高帧率电影“半真不假”的尴尬,李安完全摒弃掉传统的风格化摄影,转而追求类似肉眼的低对比。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段摩托追逐戏,李安充分发挥了高帧优势。用大量高速运动镜头,和复杂的画面调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比如白鸽飞起的一幕,电影院里看相当惊艳,仿佛就在眼前飞走。另一段第一视角的摩托狂飙长镜头更是让人震撼,两旁景色不像普通电影那样花成一片,而是极其顺畅的向后退去,如同自己就坐在摩托后座上。
从剧情片转战动作片,李安的选择十分聪明,《双子杀手》强调的不再是形式化的美感,而是力求真实的氛围代入,临场体验,和高速变换的动作场面,而这恰恰是高帧所擅长的。
但遗憾的是,《双子杀手》的动作场面,撑死只占个20%。哪怕动作片,大部分时间也得拿来讲故事,而这正是《双子杀手》的致命软肋,剧本乏味而无趣:
特工亨利从情报局退休,却遭政府追杀,而杀手,竟是年轻了20多岁的自己的克隆人。
故事设定虽老套,但看着至少是有趣的,也能勾起我的好奇心:亨利为什么被追杀?克隆人被造出来的目的是什么?背后是否有更大的阴谋?两人见面后,会产生怎样的情感火花?这些问题一个个从我脑子蹦出,事实上剧情若能有高完成度的后续发展,将它们一一呈现,未必就不好看。
然而《双子杀手》却选择了最俗气,最无聊的解答方式。
亨利为什么被追杀?因为他知道了政府的秘密。克隆人被造出的目的是什么?因为亨利是最强特工,所以要克隆他。背后还有更大阴谋吗?没有了。
你在预告里看到的内容,基本就涵盖了电影的大部分剧情,追杀开始后,真的就从头到尾只剩下“追杀”这一件事,两方就像龟兔赛跑般一个追一个跑,直到最后大决战。什么迷案,意外,反转,通通没有,情节沿着一条毫无起伏的直线走,这种早已看过八百遍的烂俗套路根本撑不起两小时的戏剧冲突。
当然,并非所有的类型片都必须要走紧张刺激,依靠高戏剧冲突来吸引人的路子。
比如《银翼杀手2049》,它的故事也平,但依靠出色的人物塑造,对“人造人”对自我归属寻找过程的表现,依然好看。
说起来《双子杀手》和它还有点像,克隆人小克也是人造人,他也对“我是谁”感到困惑,面对要杀的人竟然是自己,他十分矛盾,不知如何抉择。
可他在自我怀疑后,和男主的交锋就是打了一架,话都没说几句,然后回家质问“父亲”一番,便毅然决然的倒戈了。
相比复制人K立体鲜明的人物塑造,小克完全是空洞的。
你感受不到他的性格,有的只是标签化的青少年式冲动,鲁莽天真,只是男主的一个镜像人物。而亨利的处理甚至更加乏味,作为主角,他只有外在危机,即被追杀导致的生命危险,内心却从未有过质疑。
为什么像《谍影重重》《这个杀手不太冷》这些动作片被奉为经典?
因为它们并不只是动作戏好看,主角更永远会处在艰难的抉择当中。我该执行任务,还是服从良心?我该帮助小女孩,还是保全自己?
李安《色戒》中的王佳芝也是典型,她一方面为了国家,接近易先生来暗杀他,可另一方面却又爱上了他,不想他死。正是这种“两难”,才让人物出彩,电影好看。
反观亨利,他在遇见克隆体后,想法非常单一。那就是要帮助对方,逃脱被人类掌控的命运,全然没有内心挣扎。女主角更因此成为一个可有可无,只能用来打架的“逆向花瓶”。
缺乏复杂的情感内核,让故事的精彩程度又降一截。
说实话,我能感受到李安在竭尽全力提升《双子杀手》的思想高度和人文气息。比如将霸权的父子关系,代入到反派和克隆人之间,试图引发观众对其的反思。
可强扭的瓜不甜,强行拔高的差剧本也不可能真的优秀。
在这种别扭创作模式下,最后电影给人的感觉,用个粗俗的比喻形容,就好像你在交友软件上收到一个肌肉帅哥的约炮邀请。你兴冲冲的跑到酒店,裤子都脱了,结果人家跟你说,其实我不想ooxx,我想跟你弄点有深度的,咱聊聊文学吧。
你说行,聊文学也可以,然后你已经把杰克凯鲁亚克,威廉福克纳等名字挂嘴边了,准备好跟他讨论英美小说史了。
肌肉男悠悠从身后,拿出一本《悲伤逆流成河》。
不得不承认,李安确实失手了。
《双子杀手》当然算不上烂片,至少它的逻辑是顺畅的,没有雷点,没有侮辱智商的地方。它的技术也是实打实的,4k+3D+120帧,CGI还原始皇20岁的脸。
但是我们对李安的要求,他自己的要求,难道仅仅只是“不烂”而已吗?
李安是什么人?是华语电影界的骄傲。他拿过两次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两次柏林电影节最高奖,两次奥斯卡最佳导演。哪怕放眼全世界,成绩都少有人匹敌。他的作品雅俗共赏,评论家爱看,普通观众也爱看。他拥有极其稳定的创作水准。
无论是借同性关系诠释家庭的《喜宴》,用恩仇意写江湖的《卧虎藏龙》,还是视觉绝美,故事又耐人寻味的《少年派》。无一例外都是既有观赏性,又有深度的佳作。就算是比较有争议的,像《比利林恩》,其包含的反战主题也很值得品味。
爱电影的人是很难不喜欢李安的,喜欢他的细腻,他故事里的人文气息。他的片子带着一种东方人特有的含蓄,和四两拔千斤的厚重与犀利。
可这次《双子杀手》,大家都是怎么夸的?
技术太牛逼了!
画面太惊人了!
飞跃!大胆!突破!
而真正关键的故事,主题,思辨。全然避之不谈。
说句过分的,上一次看到类似的讨论情况,是郭敬明的《爵迹》。各种拿技术做招牌,最后拍成什么样大家都看到了。
当然郭敬明和李安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双子杀手》的技术也是真技术,不是骗钱的幌子。但我要说的是:当你以技术作为电影唯一的优点去称赞,本质就是否定了它作为电影更根本的价值。
很简单,因为没别的可夸了。
事实上,那些被公认技术牛逼的经典之作,牛逼的真的就只有技术吗?卡神的《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故事难道不精彩,情感不动人吗?
再看李安自己,《卧虎藏龙》在当年的华语片内,绝对是顶级配置存在,摄影和武打戏到现在都没有能超越的。
可我们夸它时,夸的是什么?是它绝佳的意境,它体现的江湖人情。
《少年派》更不用说,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可上映后大家讨论最多的是什么?是派口中那个“真正的结局”,故事的隐喻和内涵。
技术本是给电影增色用的,但当它在人们的口中本末倒置,变得比电影本身还重要,我们夸的还是电影吗?
其实去看一些李安的访谈便知,他运用高帧技术,目的也是为了发展电影艺术,让它拥有更多不一样的可能。
别人问他:失败了还会继续拍吗?
李安笑笑:当然拍,只要有人愿意继续投资。他说希望自己能年轻二十岁,这样才有更旺盛的精力去拍电影。
李安看似温吞好说话,内里其实全是芒刺,他有主见而固执,所以即便65了,依然像个年轻人般努力。这样的形象,是不符合中国人传统定义的,在大部分人印象里,年纪大了就该好好退休,颐养天年。
可李安偏偏就是个反传统的人,从《推手》到《喜宴》,甚至到《双子杀手》,你都能看到他骨子里的反叛,他的敢。
那么这种时候,还用某种“宽容”态度去对待李安,因为技术好,就原谅电影的一切缺点,生怕他从神坛上摔下来。
这真的是爱电影,爱李安的表现吗?换做李安,他希望自己的观众是那样的吗?
答案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