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杀手,如果一个电影叫这个名字的话,可能我初中高中还会跟着哥哥一起,实在无聊的话看一看。但是现在二十二、三了,有自己的审美了,有自己的三观,事情也能自己辨别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喜欢什么东西的什么方面?
就是说如果一个电影叫这个名字出现在我的屏幕,我可能连点开它观看的欲望都不会有。
但是因为导演是李安,李安导演我电影启蒙的一部分,他的电影只剩下三部没看过,一部《与魔鬼共骑》,一部《绿巨人浩克》,还有一部就是这个《双子杀手》。
于是我点开网盘里面的文件,第一天晚上看了差不多二三十分钟。哦,挺爽的,枪战片!
今天晚上想着把它接着看完。于是今天看完了,看完的感觉,首先是从一个观众的角度出发,我信任李安导演,李安导演也没有让我失望。其次是从一个电影学生的角度出发,李安导演在拍这部《双子杀手》的时候,显然他的电影的应该可以叫做境界,已经是next level,娴熟,巧妙,从容不迫。他一直在拍理智与情感,这是“李安的电影”的电影内核,从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到色戒比利林恩中场战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理智与情感双子杀手,他只不过是用各种各样的故事,各种各样的手法,去阐述不同的时段,李安作为一个创作者对于这个主题的困惑,和理解。
我觉得不得不留下点字儿。
双子杀手讨论的依旧是理智与情感,我看到的内容是,这次的讨论是围绕着一个人展开的,讨论一个人的理智与情感,用克隆这样的形式,让人面对二十岁,十几岁的自己,人在面对过去的自己时理智与情感会是怎样的挣扎?
实际上人每天都在面临这样的困境。我们每天都在心里边面对过去的自己。
这是在理智与情感这个母题之下,双子杀手作为一个单独作品讨论的侧面。
其实看李安的电影很容易给人一种自信,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的无知。让人觉得他的电影创作方法无非就是先有一个人,或者事件还是小世界,然后把这一份东西拆分成理智与情感两个阵营,这样你就会得到两个主人公,然后让他们在各自的世界里朝着各自理智或情感这样一种浪漫的目标做尽可能的追求。这样你就得到了一个主人公挣扎与成长的过程,yes,人物弧光。剩下的事情就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变化,对理智与情感这个母题的,一遍一遍的思考和补充。更换主人公的身份,性别,世界,文化背景,年龄,经历,各种可变的形式,换汤,但是不换药。
但是无可否认,李安是一位伟大的电影作者。
李安的电影内核,“理智与情感”的母题,其实还不是这句的大白话版,这样的用词很容易让人觉得产生距离感。我觉得李安电影内核,是拍“关于人的电影”。关于人的困境的电影。他只不过是抓住了人性困境中理性与情感,这一对非常显性,甚至是有点笼统的对抗点。而恰好电影故事又需要矛盾,需要对抗……
这一切造就了“李安的电影”,看他的电影,反过来去倒推他创作过程中的每一步,其实这每一个选择都称得上妙手。
家庭,食物,同性恋,战争,科技,青春,江湖,情欲,他用这些硬邦邦的壳子,一份又一份的装出温情和慈悲的蛋糕。
人,理智与情感,这让我想到一部伟大的戏剧。“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problem。”李安的电影哲学会不会是来自于这里呢?
在双子杀手的影评区看到两派声音,有的说李安无论拍什么电影都会变成“李安的电影”,有的说他用了很多很牛逼的技术,但是好像是一场技术灾难。
可能各家有各家理,刚打开豆瓣,看到很多用户在豆瓣上激烈的讨2024年8月20号发布的一款国产游戏,我不打游戏,我也看不懂豆瓣上的大多数暗语和文风。点进《双子杀手》之后,看到下面的影评也是褒贬不一,好的好的,没了边烂的烂的没了边儿。
我想现在大家可能真的都挺闲,生活也是真的都挺无聊,怎么会有那么多精力用来发表观点,与人争吵?还是在网上。李安导演有句话,互联网调侃的时候经常用,现在用来形容我的不解挺合适的“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但是这样好像有流俗之嫌。
社会学家项飙提出过一个“最初500米”,我觉得这个可能会对大家有用,少一点关注这些电子的虚拟的东西,多一点关注现实生活中真真实实存在的,面临着困境的,身边的人。
比如说在国产3A大作发布的那天,有没有可能是你某个朋友的生日?
Happy birthday, MR 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