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这部片子之前,我并没有去了解任何的背景及内容,开场于萨利机长的迫降失败、撞入高楼林立、人群密集的城市中心,然后萨利惊醒。那时候以为片子是讲飞机坠毁后幸存者尤其是机长这个特殊角色面对社会各方的指责与责问,心理上的纠结与痛苦,甚而最后面临结束生命的选择的故事,但是慢慢看去发现这真的是一部讲述奇迹的电影,而且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故。
这件事件的还原纪录片中,我最动容于两点:机长在面临生死、而且是远大于自身生死的两难境地时的应对与选择,还有就是事故现场——那条河上发生的所有的营救措施。
先来说说后者吧,两个小细节我印象最深,一个是客船在营救乘客上船时,递给他们毯子的时候,一个营救船员将自己的棒球帽扣在了乘客的头上,另一个是当乘客抵达岸边时,可能是警察还是什么工作人员把乘客胡乱围在肩膀上的毯子拉下来、盖住他的后背的时候。
这些细节可能许多人没有注意到,真的太小了,但是在7艘客船围绕在坠机周围,这么一个来自半空中的场景展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些水上的客船、天上的救援直升机、陆上的红十字会和警察等社会角色的反应速度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影片一顺畅看下来,你会发现每一个环节几乎没有任何的延误,甚至是同时开展,而且即便在历史上客机以极低的飞行高度在水上迫降几乎尚属首次,但是没有人怀疑乘客的存活情况,这些人都是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在奔赴事故现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再来说说事件的主角、萨利机长,他这几乎算是传奇人物了,成功水上迫降而且机上人员全部生还,208秒,155人,这是两个有历史意义的数字。
155人。
萨利机长在机舱空无一人之时仍执着的检查机舱有无剩余的乘客,而那时候他走去的机身前部,汹涌的河水正不断漫灌进来,他面前汹涌的水声和他背后乘务员急切的呼声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其实你很难把他的这种行为定义为一种高尚的品德。在剧中我们了解到萨利机长飞行已经长达42年之久,所以我更想将他的这种行为描述成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与惯性。
在救援人数确定前他反反复复想去确认155人是否全部获救,甚至拒绝市长或之类的高官、权力人物的邀请,那只是因为他的心思早就全副扑在这155人身上了,那是用42年时间去培养形成的一种思维习惯,是一个机长在危难面前能展现出的最高品质,因为人都是自私的,人也都是怕死的。
208秒。
其次就是他在机舱内和他的回忆中闪现的那些飞行的画面,他在这些意外中,我能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斩钉截铁、简洁明了的一句“I CAN'T”。他做出的每个决定或许都在内心对决过多次,但那种可以用身体对飞行情况进行判断的能力让他做出最好的选择。
NTSB在检查问询中说的一句话让我觉得格外刺耳,“你们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选择了水上迫降”,这不仅是对他们能力的怀疑,更是对他们人格的怀疑,这种对立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我只能简单把它归结为一种为了挖料出来的职业要求。
而萨利机长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想变成一个英雄,他被自己操作不当导致飞机坠毁的另一种选择结果深深魇住。家庭的压力、媒体的追捧、NTSB的咄咄逼人,没有一样很好的帮助他度过这种大难之后后怕不已的窘境,唯独他的副驾尚站在他的身后。
其实他在半夜1点半的小酒吧被酒保请喝酒,最后却满腹思索的离开、留下了20美元就是一种证明:I'M NOT A DAMN HERO, AND I DON'T WANT TO BE.
在所有的咄咄逼人下,在所有的“科学数据”的支持之下,在连他自己都怀疑自己到做梦梦到电视上的记者开始质疑他水上迫降的选择的时候,他最终仍坚持了自己42年所积累下来的飞行经验告诉他的结论,并以强有力的说明在大众听证会上提出自己的质疑,不论是面对NTSB或者自己公司同事的劝告提醒,他坚持着自己的职业判断——双引擎失去动力,人类因素的应对时间,而最后的调查结果及重新模拟也证明了他的正确。
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这是一场危险的赌博,是萨利机长和他的副驾堵上一生职业生涯甚至是性命的赌博,因为也有可能找不到左引擎,因为他也有可能在真相查明前无法度过家庭的难关。这是如迫降水上一样的一场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与反抗,而他完成的那样好,甚至于让人热泪盈眶,他被推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他所承担付出的其实你从来无法想象。

萨利机长Sully(2016)

又名:萨利机长:迫降奇迹(港) / 萨利机长:哈德逊奇迹(台) / 哈德逊河奇迹 / 萨利

上映日期:2016-12-09(中国大陆) / 2016-09-09(美国)片长:96分钟

主演:汤姆·汉克斯 艾伦·艾克哈特 劳拉·琳妮 杰瑞·费拉拉 安娜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编剧:托德·考马尔尼基 Todd Komarnicki/切斯利·舒伦伯格 Chesley Sullenberger/杰弗里·札斯洛 Jeffrey Zaslow

萨利机长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