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空难电影还是中国机长,之前接触非常少,所以非常片面的给了四颗星,当时还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说不好。今天看了Sully之后就非常明白了。
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了正确的事。但是要如何才能让一位英雄成为这个英雄呢?
当民众们光见到机长的时候就开始欢呼(甚至可以表达为那个拥抱、那个吻和那杯名叫sully的酒)的时候,审查委员却一次次的怀疑他为什么不直接降落机场而是去哈德逊河。几个问题一次一次的闻出,我的心也跟着一点一点往下沉。为什么做对事情的人要接受这样近乎羞辱的拷问?机长却理解这是例行公事,我和机长的格局果然差了十万八千里。
但是当机长听了计算机模拟结果之后也开始动摇起来,真的只想对那些”信奉计算机模拟“的审查委员们破口大骂,看看把英雄逼成什么样了!!!好在最后机长抓住了关键词“timing”,重新振作,一转攻势,看的那叫一个畅快淋漓,就像七月的风吹拂我的脸庞。不过脑子里同时联想到的还有类似于早年间看到但未求证过的美军要评定“战死”的条件非常苛刻、以前小品里反映的没有证件要怎么证明“我”是“我”的难题,以及保险行业越来越精准的免责说明之类奇奇怪怪又好像很有道理的跳跃性思维。
Sully给我展示的不止这一趟不容易的航班,还有媒体和舆论给普通人的压力、社会各界的调度、陌生人的善意以及调查组的严格与实事求是(虽然在我心中他们已经是接近反派了)。这些都是非常真实而现实的东西,飞行途中的6分钟,迫降后的24分钟解救,以及后面多少天的新闻发酵与事件调查都是这件事的一部分。相比起来,《中国机长》就像稚嫩的童话(不是说事件本身,只是说这部电影展现的内容):灾难来了,英雄处理了,英雄获得表扬。但生活多的是意料不到的东西,可能这是剧组好心,让我们脑子放空,可以看看纯粹是什么样子吧,这波叫做梦回童年。
另外,机长和老婆打电话最后一句很多时候都是“我爱你”,什么时候我也能学学(灵魂发问)。
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