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首都华盛顿DC坐大巴到纽约,无论greyhound还是Megabus, 总会在接近纽约时经过一条水面平静宽阔的河。第一次看到哈德逊河是从睡梦中迷迷糊糊醒过来,摇晃的巴士贯穿了整个梦境,意识还未完全归位的睁眼瞬间看到的景象很不真实,打开定位才知道纽约到了。谷歌了一下Hudson River,无意间看到2009年的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事故,新闻图片上一架客机半截机身露出水面,机翼两旁站满乘客。仔细看完事件始末,可以称之为奇迹。
《萨利机长》正是改编自这场事故,影片由倒叙展开,梦境里飞机不受驾驶人控制撞入大楼,就这样从机长视角代入,与他一同惊醒。随后,扑面而来的是NTS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局)调查人员的质疑:飞行前多久饮过酒?睡眠是否充足?最近精神状态如何?是否存在返回机机场跑道而不是迫降在河面的可能?紧张氛围只增不减。试想作为刚经历飞行事故的155人中一员,机长本身的事故后创伤不比乘客少甚至只会更强烈,内心的压力致使他噩梦连连、出现幻觉。
与NTSB形成强烈对比的还有媒体与大众铺天盖地的称赞,在他们口中是挽救一飞机人性命的英雄“萨利机长”。距离纽约人民“911”恐怖袭击事件不过八个年头,飞机撞击大厦的场面依然是所有民众的梦魇,而萨利阻止了这一切的发生,镜头下的酒店服务人员、化妆师、酒吧酒保热情地表达对萨利机长发自内心的感激。一边是质疑,另一边是赞颂,机长内心的拉扯被外界冲突急剧放大。要知道,如果原本有可能降落在机场跑道,那他就从人人歌颂的英雄,变为判断失误而让150多条生命冒险的失败者。
影片到这里,208秒的真实场景还原才缓缓拉开序幕,我们得以从机长的视角看到当时的情形。1549号航班自拉瓜迪亚机场起飞后大约一分半,遇到鸟群撞击,萨利当即判断两只引擎都失去动力,向塔台报告后,塔台要求折返,萨利的经验让他觉知出无法折返,于是塔台准备安排在泰特博勒机场迫降,但机长又发现飞机高度及速率很有可能无法安全迫降该机场,他因此决定避开城市紧急降落于哈德逊河上。塔台一度认为安全降落水面可能微乎其微,但最终萨利得以使机身大致完整地安全滑翔至水面。所有抉择果断干脆,多年积累的经验与强大的心理素质缺一不可。
到这里悬着的心稍放下,之后人们在面对灾难时的凝聚令人动容,机长在被河水淹没了一半的机舱来回探视了两遍,确认乘客全部安全转移至机翼才放心。经过的船只训练有素地开展营救并呼叫河域其余船只前来。疏散过程中走散的父子,联系上后才长舒一口气。塔台人员听到无人伤亡后激动地确认,所有涉及这场事故的人们都不遗余力地施展援手,而所有劫后余生的人们都展现出对生命的感恩、对身边人的珍重。
真实事件中,NTSB的调查持续了近15个月,不断模拟且考虑了人为因素,严谨且专业。据悉,调查报告长达213页。影片则将NTSB塑造为不近人情,并将35秒大脑反应时间作为证明萨莉机长精确判断的决定性证据。一方面出于戏剧效果,另一方面则是在强调任何机器都无法替代人脑,但由于人脑作出的判断与行为总会出纰漏,所以需要机构建制起更为完整、严谨的规章制度和应对措施。本以为该片秉承美国电影一贯的个人英雄主义,没想到被输出了合作共赢和完善流程机制的管理精髓,当然也感动于互帮互助的人道主义精神。
拯救155条生命,除了机长高超的驾驶经验与技术,还有塔台及时的指示,过往船只熟练的救援能力,机组人员专业的疏散引导等等缺一不可。飞机事故的概率远远小于其他交通工具,而一旦发生,基本无人生还。没有刻意煽情,以接近纪录片的手法拍摄,却自始至终散发着人类本能的向生力,将哈德逊河上的奇迹还原了出来。影片最后机长与幸存者们再次相聚,共同直面死亡令他们产生特殊的联结与对生命加倍的珍重。
并不是所有事故都能如此幸运,前不久坠落的MU5735便没能见到奇迹,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逝去的不能再回来,个体在生死面前是脆弱的,而留下的人终将重新启程,更为珍视生命的每一天。与世界共存的分分秒秒是全人类的浪漫,珍惜生命本身便能抚平一切厄运的褶皱。
最后,如塔台献给机长退休前最后一飞的致辞,Wish you all the b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