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人士,不是正经拉片子,只是记下流水账,方便下文展开。

第一天
00:00:00 梦境,飞机坠毁(A1)。
00:01:41 早,酒店。萨利机长梦中惊醒,晨跑,沐浴,看电视-乘客致谢。

00:03:53 安全委员会调查会。各部门质询,萨利回应。
00:06:51 晚,出租车上,争论,司机赞赏;萨利打给妻子,中断,进酒店,(两人身处舆论中心)。继续通话(B1)。
00:11:13 酒店。出现被电视节目质疑的幻觉(A2)。约跑副机长。
第二天
00:14:00 早,酒店。接受采访。闪回,初学驾机,first class。坠机幻觉(A3)。被告知飞机当时未完全失去动力。
00:18:26 第二次调查会议。

00:23:23 晚,电视台。直播节目。
00:23:52 酒店。和妻子通话,谈及可能担责(B2)。
00:26:14 闪回(C1),迫降当天,机场。机组人员和乘客群像。飞前检查,两位机长闲聊。
00:32:15 驾驶仓。起飞,鸟群撞机,失去动力,进行迫降。
00:38:35 闪回结束。结束通话。夜跑,心情复杂,内心杂音。
00:40:10 闪回。年轻时作为战机驾驶员的成功迫降经历。

00:42:28 继续跑,进入酒吧,被认出受到称赞调侃,看电视入神
00:44:14 闪回(C2),迫降当天,迫降现场。迫降过程。迫降后救援过程。
01:01:22 迫降当天。事后处理。
01:05:48 闪回结束。受到电视触动,委托真人模拟实验。
听证会当天
01:07:15 妻子来电(B3)。听证会。模拟,迫降成功。
01:12:02 萨利质疑,再模拟,迫降失败。

01:18:24 闪回(C3)。通话记录,迫降过程全程展示。
01:24:50 闪回结束。两位机长互相肯定。调查负责人致敬,萨利谦逊,称赞所有人。
01:28:30 片尾字幕总结,真实纪念场景。
01:30:46 完



一、3次梦境/幻觉,

A1——迫降当晚,坠机噩梦。
A2——被记者质疑是否是英雄的幻觉。
A3——采访卸妆后凝视屋外,坠机幻觉。

梦境与幻觉持续多日,萨利没从迫降中回过神,代表着不断回忆那一天,意味着他的心有余悸和自我怀疑。
人们只关注那些外部性的东西,小部分人对他的处理提出质疑,大部分吃瓜群众把他誉为英雄,捧他上天以满足自己对英雄的期待,可英雄也只不过是个凡人,这些“外人”对他只有泛泛的认识。
人们忽视了他也是一位受害者,受到了精神创伤,理应得到心理辅导,或者至少最基本的精神关怀。



二、3次电话

B1——"就是有点不知所措,听起来你也一样"、外界巨大的压力让妻子也忽视了萨利的内心感受。当萨利在潜意识的自我怀疑之下“我想让你知道。我已经尽力了”时,妻子只有惊讶、复述着和媒体、大众相似的观点“当然,你救了所有人”,而无法体察那些细腻的情感。萨利无法言说,只能借口劳累挂断。妻子模糊地意识到萨利的心境。“I am so sorry. I love you”更多的是一种习惯语。
B2——妻子在这次危机动荡下愈发感到中年危机的现实压力,通话中一直讨论钱、房子、工作、退休金等,灯光使萨利的脸半明半暗,是他焦灼的内心 以及天堂地狱一线之隔的现实处境的写照。萨利终于向妻子完全坦白自己的处境。妻子体会到萨利的心境。“I'm sorry”,发自内心。
B3——“告白”。不仅仅是作为机长的处境,而是作为1/155,作为一个人。之前紧随着迫降,无数事情涌来,妻子也几乎只能通过电视了解进展,相当于被迫被带入了一种被动的心理状态,迫降事件及其所连带的现实 这一体量巨大的存在占据了妻子的内心,直到此刻。“I love you”,真情实感。
PS:闪回中和妻子的通话不是独立单元不具有功能性,未予列出。

副线-家庭线是必不可少的,在等待调查期间,如果只存在“萨利是否担责”这一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悬念,会让剧情张力变得薄弱,让故事悬念对人物命运的重要性和决定性显得不足,而“可能被免职失去退休金、无力偿还房贷、失去房子“这一来自现实生活的压力才更能让观众感同身受。

萨利与妻子间琐碎而具体的讨论,从个人情感到家庭到事业,丰富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形象,而不单单是作为机长。
而只有妻子关注萨利内部,亦即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而非隔岸观火。

妻子的疑问和评价,几次上电视、看电视展现的疑问和评价,都是借他者之口抒发萨利内心的自我疑问和评价,并顺理成章引出当日回忆(B2和酒吧看电视之后的2次闪回)。



三、3次迫降闪回——叠加高潮+全景拼接
(不是专业人士,阅片量也少,随便创造了2个词来阐述闪回的作用,如果有专有名词形容这种表现方式,烦请告知。)

3次迫降闪回

C1——迫降原因“为什么”:在前中段向萨利和观众提出疑问——“你为什么选择水面迫降?”这一悬念。
从登机到起飞,介绍了各色人物信息、树立角色形象。进入到迫降阶段,以机场指挥中心视角为主,其次是驾驶室,机舱内镜头和外部观察者(直升机)的远景视角很少。
C2——迫降结果“怎么样”:以群像图展现救援过程,萨利的表现大体上是群像的一部分,后面才收束情节突出他的存在。
迫降、救援过程以及善后。前两部分以围观者、救援者、自救的机组人员和乘客视角为主,后面转为萨利视角。
C3——迫降过程“是什么”:观众从头到尾完整经历了两位机长应急操作全程。
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完整播放录音。几乎全部镜头聚焦在了驾驶舱内。



叠加高潮——情感上的深入



图1大概是一般电影各段高潮的示意图,而图2大概是本片的。不够准确你们懂我意思就好~我知道坐标轴是不同的所以机智地没有标明~

想象一副图画的创作过程,首先是打草稿确定各个主体的位置,接着是勾勒出线条,然后完善细节、填充背景,最后上色题字。
本片就是用一沓透明纸创作,每一步完成后 就在画好的纸上再放上新一张,所有的透明纸成品叠放在一起,一副作品才被完成。
每一次闪回都是围绕不同的侧重点,由浅及深,整体上大致按联络者、观察者、亲历者、决策者的顺序,帮助观众一步步由剧情到情感深化代入。


全景拼接——视角、内容、主题的补完

你每接收一次闪回内容的信息,你的图画就被完善了一部分。而将它们拼接在一起,才构成了一副真正完整的全景图。
如果集中所有信息于一两次闪回,那么势必拖延剧情,在一个段落累积过多信息,考验观众记忆,削弱每次的代入感,淡化各色人物的存在感,让在C3阶段无法形成信息的合力。

当剧情行至C3,我们眼前是两位机长,然而心里同时在清晰浮现无数个场景和面孔——
耳机传来问询声,你知道那是名年轻负责善良的机场调度员,他在锲而不舍不断追问、争分夺秒地联络各个方面、尝试一切可能;
驾驶舱门外隐隐传来喊声,你知道是乘务员在不知疲倦一遍遍高呼紧急须知,男人在帮助着妇女孩子;
由紧握的手摇动操作杆的特写,切换至全景镜头,飞机挂着一道斜斜的浓烟飞临哈德逊河,远处是渡轮乃至无数高楼。你知道直升机、渡轮、汽车、高楼里,哈德逊河两岸,一双双眼睛在密切注视正在发生的事态、通报相关部门;你知道渡轮正在一艘接一艘,抛开一切驶来,特警直升机已在路上。。。

是这些如同百川归海般的信息流,让你的大脑从单核变成多核处理器,让一切过去完成时(之前2次闪回)转变成了现在进行时,完整地经历萨利经历的一切,多角度经历整个事件,是我们最终的代入,至此我们才明白英雄诞生的背景,他是如何出现在我们面前。



个人英雄主义这一最为浪漫主义的主题,渺小个体和命运的抗争,被以最克制、低调、冷静、清晰、简要、理智的方式如手术刀剖析肌理般表达。一场事先张扬的灾难,没有太多绝望的气氛、悲情的渲染,是一种矛盾对比中展现的极致。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平凡中现伟大,教科书般的完美无缺。

萨利机长Sully(2016)

又名:萨利机长:迫降奇迹(港) / 萨利机长:哈德逊奇迹(台) / 哈德逊河奇迹 / 萨利

上映日期:2016-12-09(中国大陆) / 2016-09-09(美国)片长:96分钟

主演:汤姆·汉克斯 艾伦·艾克哈特 劳拉·琳妮 杰瑞·费拉拉 安娜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编剧:托德·考马尔尼基 Todd Komarnicki/切斯利·舒伦伯格 Chesley Sullenberger/杰弗里·札斯洛 Jeffrey Zaslow

萨利机长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