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的“血战钢锯岭”到今天的“萨利机长”,两部电影塑造了两个英雄,而且同样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但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英雄,“血战钢锯岭”是发生在特殊年代、特殊环境之下的特殊英雄,电影的宗教属性甚至赋予了男主角一丝圣人的神圣属性,这是超脱于凡人的;但“萨利机长”则是真实亲近了许多,真正发生在我们身边,可能每一天都会发生的意外,男主角那种平凡人在危难之下的大无畏勇气,带来的鼓舞和激励,让人感同身受。
“萨利机长”讲述了一个世界闻名的事件,一架飞机从纽约起飞之后不久遭遇了鸟群的攻击,两个引擎都失效的情况下,最终迫降在纽约的哈德逊河之上,包括机组成员和所有乘客在内的一百五十五名人员全部生还。
这不是一个容易讲述的故事,也许人们听到这个事件时,脑海里自动描绘出了机长如何力挽狂澜、如何惊险刺激、如何惊心动魄的故事,就好像无数空难电影一样。但事实上,整个事件从爆发到结束只经历了208秒,换而言之,把208秒的意外事故改变成一部九十分钟的电影,这简直就是灌水教科书。
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位老牛仔却成功转换了视角,呈现出了又一部老辣而精练的电影。电影以机长接受NTSB的事故调查作为切入点,他们调查的内容是,机长在关键时刻降落在哈德逊河上是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为什么不迫降在机场?这一决定是不是把所有人的生命推向了一个更加危险的境地?
于是,电影脱离了简单的灾难电影,上升成为一部讨论责任、讨论人性的精彩作品!
首先,关于人性。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会犯错,而机器不会——至少大部分时候不会,从概率上来说是如此;但同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是错杂的、是波动的、是不确定的,在危难时刻之下,人在当机立断之下做出的选择,是决定生死的。
NTSB调查员们以电脑来模拟飞机坠毁的过程,又以数据来分析飞机坠毁之前的模型,种种方式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飞机可以成功迫降在附近的机场——而且是纽约附近两个不同的机场,这也就意味着,机长因为个人的错误判断,也因为个人的英雄主义,选择了迫降在河面上,将一百五十四名人员——除了机长自己——的生命推向了一个极致的危险境地。这还意味着,机长不仅不是英雄,还是罪人。
但调查员们却忽略了一点,人。机长不是机器,不是电脑,在危机状况之下,他无法精准地做出那么多的判断,他只能依靠着自己的经验和胆量,做出当下最合适的选择。既然调查员们在挑刺,希望寻找出“人的失误”,那么他们就应该把“人的因素”考虑进去。
人性的确是脆弱的,甚至是不堪一击的,在关键时刻,我们会害怕、会愤怒、会恐慌、会迷失,但恰恰是这份脆弱,定义了我们的存在。我们是理智的,我们更是情感的,我们的生活是波澜起伏的,我们的人生是充满未知的,而不是一连串冰冷的数字或者是模拟。因为,生活永远充满了不确定的意外,没有人可以提前做好准备。
萨利机长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在危急状况之下,做出了最大胆也最正确的选择,挽救了一场灾难。换做任何一个其他人,都没有人敢断言,他们能够成功生还。
其次,关于责任。
这无疑是电影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为深刻的部分。不同于“血战钢锯岭”的信仰,电影探讨的是责任。当然,在我个人看来,责任也是信仰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坚守自己的岗位,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种信仰,同时也是这场空难能够让所有人得以生还的保证。
NTSB调查员们那令人厌恶的挑刺行为,其实是责任。因为他们必须做出正确的评估,如果是机长的失职,他们就不能冒着风险让机长再次开飞机,将未来其他乘客们的生命放在危险境地;如果是机长的判断失误,他们就必须给未来其他的飞行员一个警示,因为空难是无法预测、也无法模拟的,每一次惨痛的教训都必须成为他们吸取经验的时刻。
他们审判了一个英雄,但背负的却是未来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命。所以,他们必须揭开英雄那神秘的光环,残忍地进行批判,甚至包括机长的私人生活。
机长那令人赞叹个的行为,也是责任。正如机长自己所说,他不是英雄,他只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他是机长,Captain,他是掌控整架飞机的核心人物,一百五十四条鲜活的生命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肩膀,还有他自己的。在事故发生的那一刻,脑海里闪过的不是什么英雄主义,也不是什么拯救世界,而是冷静,做好自己的工作,完成自己的职责。
面对电脑模拟出来的结果时,即使是机长自己也开始产生了质疑:我是不是做错了?我是不是把所有人的生命都当做了儿戏?我是不是一个罪人?这一份责任的重量几乎让机长崩溃,他比任何人都更加自责,也更加恐惧。
是的,电脑的无数次模拟都成功在机场迫降了,但对于一个凡人来说,他只有208秒的时间反应,他必须做出一个决定一百五十五条生命的选择。除了萨利机长之外,没有人知道还有谁能够做到。
但机长却说了整部电影最伟光正的话,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还有副机长、空乘人员、地面救援人员等等,包括飞机乘客们,所有人的功劳。因为,每个人都在坚守自己的岗位、坚守自己的责任,任何一个环节出错了,可能结果就不是如此了。
责任的重量,在这一刻压得喘不过气来。
再次,关于汤姆-汉克斯,关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作为导演,老牛仔无疑是老而弥坚,粗粗一看,整部电影似乎没有任何光芒,所有的技巧都收敛了起来,甚至有些扎实而平庸。与“血战钢锯岭”那犀利的剪辑和精彩的场面相比较,着实难以吸引更多的目光。但恰恰是这份内敛和克制,老牛仔却将这个英雄的故事讲述得浓烈香醇,也许震撼力有些缺陷,但感动和反思却更加汹涌,因为所有一切都太过真实。
就个人而言,“萨利机长”比“美国狙击手”更加出色,削弱了英雄主义的光环,增加了平凡人的挣扎。在观影结束之后,每个人都会扪心自问:如果是自己,能够承担起这份责任的重量吗?
作为演员,老汤同志再次奉献了精彩绝伦的表演,通篇看下来,他似乎都没有任何发力,所有表演都极其克制,仅仅只有一场戏,在得知一百五十五人全部生还的时刻,他的眼睛闪烁着压抑而喜悦的泪光,演技的力量被迸发到了极致。
老汤的表演几乎找不到任何痕迹,这种大巧无工的风格与整部电影相得益彰,努力降低了戏剧冲突,而是尽可能呈现出了故事的真实——这不是电影,而是你我的生活。
最后,吐槽一下吧。
由于电影缺乏戏剧冲突,所以电影对NTSB调查员的勾勒显得傲慢、冷漠、尖锐,这无疑将他们推向了一个令人极其厌恶的境地;而且还在结尾时让调查员们来高歌赞颂机长一番,个人英雄主义的主旋律简直让人想翻白眼,破坏了整个剧本的架构。
事实上,调查员们完全没有必要如此高傲,他们只需要冷静克制,展现出自己的专业和理智,这就足够引爆冲突了。因为,电影真正的核心冲突是在于机长的专业判断和电脑演算的误差,这是一个自己与自己的较量,而不是彼此对立双方的对峙。
老牛仔不动声色地黑了NTSB一把,还是可以看出他的共和党属性。
整体而言,“萨利机长”不是一部讨喜的电影,它没有“血战钢锯岭”那样激烈的冲突和强大的光环,所有一切都无比平实,观看完“血战钢锯岭”,热泪盈眶地走出电影院,陷入了深深的震撼之中;但观看完“萨利机长”,只是淡定地离开电影院,仿佛刚才只是去遛弯了一下,但沉淀下来之后,反思的汹涌却让人无法平静。
这两部作品都十分出色,只是梅尔-吉布森正值壮年,被压抑了十年的雄心壮志都喷发了出来,意气奋发;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老当益壮,收敛了所有的技巧、所有的花哨,深厚内功令人惊叹。以电影里的幽默笑点为例,“血战钢锯岭”里新兵训练营的笑点简直令人捧腹,甚至与整部电影的风格都有些出入,明显发力过猛;而“萨利机长”诸多笑点的铺垫悄无声息,让人会心一笑之余,面露了然,风格高度统一。
就个人而言,“萨利机长”更胜一筹。
最后,顺带提一提,“萨利机长”和“血战钢锯岭”的票房落差十分明显,在国内,“血战钢锯岭”几乎是“萨利机长”的四倍;而在北美,“萨利机长”则是“血战钢锯岭”的两倍有余。北美的专家们表示,“血战钢锯岭”在教育程度较低的红州(也就是支持川普的州)才有市场。
微笑脸。

萨利机长Sully(2016)

又名:萨利机长:迫降奇迹(港) / 萨利机长:哈德逊奇迹(台) / 哈德逊河奇迹 / 萨利

上映日期:2016-12-09(中国大陆) / 2016-09-09(美国)片长:96分钟

主演:汤姆·汉克斯 艾伦·艾克哈特 劳拉·琳妮 杰瑞·费拉拉 安娜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编剧:托德·考马尔尼基 Todd Komarnicki/切斯利·舒伦伯格 Chesley Sullenberger/杰弗里·札斯洛 Jeffrey Zaslow

萨利机长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