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电影《萨利机长》。出场时同伴感叹说,这个主角的抗压能力好强啊!他在几乎山穷水尽的情况下,居然去跑步!并在跑步的时候想到了问题的关键,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这是一则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事件本身很有名气。有名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很多普通人都看到过这则新闻。
因为太过有名,所以事件本身并无悬念。我们都知道,有个英勇的机长,在飞鸟撞上飞机,两个发动机都损坏了的情况下,居然把飞机紧急降落在哈德孙河上了,乘客全都生还。
作为一部有追求的电影,《萨利机长》并不以能否成功降落作为悬念,而把机长先生这么做是否是正确的,是否是最佳选择作为了贯穿始终的悬念。把飞机降落到水中,所有人生还,这固然是一个不坏的结果,但要是飞机能在附近的机场降落呢?片中的调查委员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上面,用各种数据、各种模拟、各种质询来探讨,萨利机长的行为究竟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在极度恶劣情况下的最优选择和英勇举动,还是一个倚老卖老的飞行员在作出误判之下,给全机乘客带来的一次无妄之灾。
对于主人公来说,这个调查结果直接关系到他未来的生活,并不只是能否作为英雄被人们崇拜的问题,而是假如证明了他有错的话,他就会被强制退休,且没有退休金。失去收入,在当时次贷危机之下的美国,对普通家庭来说,简直就是最可怕的噩梦。!
片中有大量的细节,侧面表现了他在经济上的窘迫。他跟妻子讨论一处房产的出租情况,已经好几个月没有人租,这就意味着他付不起房贷,假如情况恶化下去,他们甚至有可能失去自己正在住的房子。尽管他有四十多年驾驶飞机的经验,安全输送乘客超过百万,但是在其他方面,他所会的东西不足以找一份白领工作。在这个高度分工的社会,每个人所拥有的能力都只是非常片面的,假如社会暂时不需要你这一部分,那么你根本就找不到可以给你提供足够尊严和收入的工作。
就在这样大的压力下,萨利机长开始了他的抗辩。当时所有的复盘结果都对他非常不利:无论是电脑运算还是真人模拟,都已经证明当时飞机剩下的时间足够到附近的两个机场降落。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提出了人类反应时间的问题,因为模拟情况下机长知道自己要去什么地方降落,而当时他所面临的是,机上有155条人命,而飞机正处于纽约人口最密的区域上空……最终,调查委员会确认,当时他有35秒用于判断和做决定的反应时间,而扣除了这些时间后,飞机无法降落到任何机场。
面对质疑,他从容不迫,面对荣誉他同样淡然。别人夸奖他时,他却淡淡地说,我只是尽了职而已。飞机迫降在河上还能全员幸存,这当然是运气好,却也是机组人员能力的体现。飞机出故障后,两个飞行员不急不躁,拿出清单逐项核对,做妥应急程序。降落后,机长和乘务员一起指挥乘客下到救生艇,在那种乱哄哄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有效的组织,那么多人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全部下了飞机!乘客全部撤离后,机组人员才开始逃生,而此时,萨利机长又冒着飞机随时可能下沉的危险,再次回到了积水漫过小腿的机舱中去确认,是不是所有人都顺利撤出来了?确认之后,他到驾驶室里,穿上自己的外套,拿上飞行记录本,因为他知道必须保留这些来面对调查,并为今后其他的飞行员处理类似情况积累经验。上岸之后,当乘客们都用红十字会救灾毛毯裹得严严实实去取暖,他却仍然穿着湿漉漉的衣服,急着清点人数。他告诉救援人员,飞机上一共有155人,只有获救人数与此刚好符合,他才能安心。
这一切,他都做得有条不紊,我们观众看起来也波澜不惊。就连他的妻子也直到第二天才反应过来,这个干出壮举的男人,自己也刚刚死里逃生!这样的人,我们可以毫不心虚地称他为——英雄。
影片结尾,萨利机长拿出一张多年前写的纸条“迟到好过不到”,我不禁想起电视剧《冲上云霄》中学到的一点知识:飞机加太多油会导致重量增加,增加油耗,甚至降落前需要在空中放油,不符合航空公司节约成本的宗旨,但是主人公唐亦琛机长却经常会加超过所需的油,因为他预计在飞行途中有时需要绕路,油不够会造成安全隐患,所以他宁可浪费也要保证安全。联想到最近巴西载有一支足球队的飞机坠毁,就是机长没有加足够的油的后果。两相参照,尽职的意义,皆在其中矣。
本文在其他平台上发表,署名秋小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