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发在'国际先驱导报'上的一个影评版本,吸取了虎皮的建议,做了一些修改和补充】


美国各大影评人协会都在此时颁奖,从全国到地区好几家协会都把‘最佳电影’颁给了《老无所依》,如果明年的奥斯卡不同样垂青科恩兄弟,就有显得有点瞧不起这群专业影评人了。影片在戛纳电影节的首映同样呼声甚高,只是由于组委会偏向于捧推新人而未能再次获奖,但这并不影响《老无所依》的口碑。影片的结局有点出乎意料,也给我们一个具有挑衅意味的深思。影片的背景是可容纳更多暴力和无视法律的现代美国,贾维尔·巴登从逃脱开始,在逃脱中结束,只有他成功的追捕诱杀了别人,而汤米李·琼斯一无所获。在一个完全堕落的世界里,暴力的元凶至始至终都逍遥法外,枪响之后,只剩下黑色气息。



从斯蒂芬·布塞米到乔治·克鲁尼,再到贾维尔.巴登,科恩的男主角不断在正常和变态之间摇摆,这次就把曾经‘深海长眠’的西班牙人变成了一个恶魔,一个有着古怪发型和工业凶器的死神。这种与人物性格和周围环境都极不符合的发型,造就了一种喜剧效果,不仅仅是‘变态者反常’那么简单,有资深影评人看出那是源于七十年代林德赛·安德森等人的英国社会剧,也有人认为是来自十九世纪的旧照片。巴登本人的可塑性,让他能够充分进入这个疯子的内心,用极少的动作和对白,表现出奇古尔坚定不移的杀人欲望。而这种欲望,似乎又与钱没有什么必然关系,纵使他已经拿到钱,莫斯也没能活下,他还是依照警告,拿走了莫斯女友的生命。奇古尔有一个‘终结者’的灵魂,杀人就是他的程序。



科恩兄弟的作品在《保龄球绑架案》之后明显减少了血腥和暴力,变得更加轻巧调侃,逐步向主流靠拢,《真情假爱》和《师奶杀手》都还有些巧妙和讽刺,却没有了悬疑和控诉。幸好,这次科恩兄弟又回归到了早期的路子上,在绝望中寻找一种灵感,用暴力来解决所有的悬念。都是金钱惹得货,《冰血暴》里的那箱钱,搭上了几条人命,幸得最后还是没逃出女警察的机警。《老无所依》里的汤米李·琼斯却无此幸运,他追逐的对象可不是一群笨贼,而是一个冷静坚定的杀手。奇古尔一出场,带来的就是杀戮:残忍的手铐勒死警员,跟踪追逐偷钱的莫斯,拎着充气瓶一路杀下来,警察侦探店员路人甲几乎一个都不放过,直到最后自己受重伤逃走,所遇到的男女老幼中,只有两个人逃过了毒手。当他准备大开杀戒时,只有一个细微的动作能够透视其内心:把头扭到一边,谁也不看。科恩兄弟用一种看似简单的方法来刻画反常人物,全凭巴登的表演来使我们相信,毫无道理和预兆的暴力,更加恐怖。普通人难以对抗,警察也难以追踪,总是慢了半拍,即加深了杀手的恐怖背影,也揭示了人们的内心,面对暴力常常只有亡羊补牢。以至于本来在片中鼎足而立的老警官,面度连环谋杀案无能为力,只能倚老卖老的说说冷笑话,成了旁白者,标题里的‘老人’。



这种‘好人,坏人,和普通人’的三角关系,让我对《老无所依》里的西部色彩更加留意。影片虽然是改编自马克·麦卡锡的同名小说,不再是科恩兄弟的原创,但其风格和主题实在是对了他们的胃口。莫斯与狗的狂奔,莫斯与奇古尔的斗智,警长对杀手的追捕,交织在一起,推动叙事的前进。更多的杀戮,带来一种悬疑,我们置身事外,看着一个个小角色插入故事主干,又被轻易干掉,如同镜头里的出画入画,猜不透下一场谁要离开舞台。个人最钦佩的段落来自小旅馆里斗智的一幕。在这场戏中,场景,声效和光线感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伯顿·芬克》,同样是走廊内外的反复剪辑,利用声音来联系整个空间前后层次,莫斯用灯光设下诱饵,却不想还是被老到的奇古尔看破,死亡临近时,没有了声音,绝望也能变成一种幽默。



《老无所依》里的宿命感,打破了好莱坞的观影经验,杀手永远是杀手,不会变成囚犯。在这种永恒的暴力面前,普通人和执法者是如此的无助,科恩兄弟依然在用 ‘对未来的不可知’来证明世界的残酷。奇古尔在影片结尾处车祸重伤,突然变成了弱者,颇有些‘角色对换’的黑色幽默,可仍旧逃脱了警察的追捕。我们在为公正叹息的同时,又岂能不可悲那卖车的男孩,贪婪是暴力永恒的土壤

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2007)

又名:2百万夺命奇案(港) / 险路勿近(台) / 人心不古

上映日期:2007-05-19(戛纳电影节) / 2007-11-21(美国)片长:122分钟

主演:汤米·李·琼斯 哈维尔·巴登 乔什·布洛林 伍迪·哈里森  

导演:伊桑·科恩 乔尔·科恩 编剧:Joel Coen/Ethan Coen/Cormac McCarthy

老无所依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