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开始提出一个问题:“A pile of organs without the spark of self from a brain or the pump of blood from a heart is just a butcher’s tray for a Sunny lunch. And who can tell human from animal if there is a difference?”
弗兰肯斯坦式的设定不过是将电影塑造得怪诞以抓人眼球。将设定祛魅-将科学家简化为家长,主角简化为子女将更易理解。电影实际上讲述的是一个人成长、寻找自我的过程。背景设定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伦敦:主角从蹒跚学步、咿呀学语开始-表现出的不协调的肢体、吵闹和破坏欲正是小孩子的特征-被家长保护在家。此时家的镜头是清晰的,而外面的世界则蒙上了一层灰雾,意味着未知和危险。家长鼓励子女打破成见、探索未知:“They pushed the boundaries of what was known and they paid the price. But that is the only way to live, Bella”。与此同时,子女的成长也伴随者性成熟,而性也将是主角借以成长的工具且贯穿始终。此时主角被动接受教育,画面以黑白色调区分。当入室之贼偷走花心,灰蒙蒙的天空绽放烟花,父母不能再将子女置于保护之下。当子女渴望离开时:“Kiss me and set me forth. If you don’t, Bella’s insides shall turn rotten with hate.”,家长也需对其意愿予以尊重:“She is a being of free will.”,子女也不再只是单纯被动接受的客体。
当主角外出主动探索未知时,画面变成彩色以与之前的黑白色调区分。世界绚丽瑰奇,欲望充斥主角心里,她恨不得变成天上忽明忽暗的云朵,吃掉世上最美味的一切。但外面的世界也并非全是美好:“found nothing but sugar and violence”,世界的真相也在一点点揭露。此时偷心男不断迎合取悦主角,成为其满足欲望、打破世俗、实现成长的工具。主角抽象的语言表达方式表明其一直在保持其天真的特性,而这天真也是偷心男希望主角保持的。当主角在老妇和黑男的帮助下获得心智成长时受到偷心男的阻挠,以此反映当时社会对女性受教育权利的抑制。在亚历山大,社会残酷一面让主角震惊,也激起了其改变世界的想法:“I need to offer something to the world.”。况慷他人之慨,费别姓之财,于人之不情,于己甚无谓乎。流落巴黎街头,在欲望和金钱双丰收的意欲下,主角选择遵循世俗规则,物化自己,并在衣冠楚楚之下见识形形色色的兽性。此种做法在以偷心男为代表的文明社会看来是一种羞耻,但主角的坦然为之也可以理解为个体所认同的价值观并非一定要与为主流社会认同的价值观达成一致-我们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在妓院的改变世界的初步尝试虽然失败但也并非失败得十分彻底。老鸨的说教:“We must work. We must make money. But more than that. We must experience everything not just the good but degradation, horror, sadness. This makes us whole, Bella, makes us people of substance, not flighty, untouchable children. Then we can know the world. And when we know the world, the world is ours.”但了解世界后世界尽在你手还是你反被世界同化?这是个问题。偷心男因自己陷于感情而为感情奴役,主角则在阅历增加后反而质疑自己之前的眼光问题,一正一反的对比则表现了主角的进步。“We are all masters of our own ship.”
再回伦敦时外景鲜艳无雾,与竹马男谈及感情时问:“Does the whoring thing challenge the desire for ownership that men have?”。竹马男的回答堪称典范:“I find myself merely jealous of the men’s time with you rather than any moral aspersion against you. It is your body, Bella, yours to give freely.”这与我在实验室时和同门的论题何其相似!但这是否意味着主角阅尽春色后就要回归贤良淑德相夫教子了呢?与前夫男的冲突则体现了主角对充斥控制权的父权社会地位的抗争并且成功。至此影片结束。
贯穿电影始终的窥视镜头应是导演欲打破所谓第四面墙的努力。全片除了主角在不断成长,其余角色(主要是男性角色)都处于固化的成熟状态,其作用完全沦为主角成长的工具,这样的处理在之前的日本电影《驾驶我的车》和黑塞作品《悉达多》的处理一致,与之对比鲜明的则是黑泽明的《七武士》(该影片与诺兰的《星际穿越》并排为本人最喜欢的电影)。回到影片主题:一个人的生长、寻找自我的过程。那主角的自我是否找到了?小时候的被动接受、情窦初开时的纵情欲望、成长中逐渐想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在妓院悟道时已初见苗头。此后峰回路转至主角自我认同的建立:她是谁?家长赋予的Bella还是前夫哥口中的Victoria还是另一个自己认同的身份?她继承父业从医可以看作是对世俗偏见的打破和对女性权利的发展,但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被父权社会的同化或妥协?毕竟从一开始我并没有看到她喜欢解剖反而对探索世界更感兴趣,这里就是影片失败的地方-妓院悟道之后陷入女权主义的狂欢,完全跑岔了路。私以为影片的主题就是探讨个人寻求自我的过程,使用女性视角是因为该视角更易将寻求过程中的艰难险阻表现出来。影片最后男性人物死的死傻的傻消失的消失,只余竹马庭中伫立(竹马男一直都很听话),两女士花下对酌好不惬意。流于表面,落于俗套。再谈自我认同,生而为人不免先天被赋予诸多身份和限制,人生而不自由。先天限制自难改变,但个人去寻求自我,塑造自己的三观,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去决定自己后天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完全有能力的。做出的决定是否自己认可,这是否就是自己的人生,对哲学三问的探求也应明晰且贯穿人生。人与动物的区别在哪里,我与他者的区别在哪里,从前的我是否就等于现在的我,这些都可探求。甚至先天因素也并非全然无可改变,性别认同和性取向就是典型的例子。所以我不知道主角的认同去了哪里。
电影画面绚丽,剧情怪诞,艾玛斯通演技炸裂(私以为她会摘得奥斯卡桂冠),值得一看。但其主角的成长多以性为线索,恐对少男少女们冲击过大。建议观后用法国音乐剧《唐璜》洗洗眼睛以重塑对浪漫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