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看《可怜的东西》时,我对影片中暴力、赤裸的画面也产生一定的不适感。看了影片的相关评价和毁誉参半的讨论后,它进一步激发了我更多思考。
与其争论影片的主题是女权主义还是变相的男权主义,我认为不如多挖掘作品本身涉及的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遭际及其内涵。
1️⃣为何以“性”为支点讨论性别话题?
从文化层面来说,性也是一种原始的驱动力,是生命的本质力量。而将性与婚姻、家庭、社会制度相联系,本身是文化的一种建构。
2️⃣影片只在讲“性”吗?
不然。一方面,这部电影的导演、原著作者、编剧都是男性,很难说影片中的性画面呈现部分蕴含着其怎样的思量和心理动机;另一方面,其实可以感受到导演的野心,因为影片还涉及暴力与文明、阶层流动、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观、道德与性、文化等诸多话题,这也显示其眼光犀利和才华过人之处,效果如何见仁见智。
🍥女主角贝拉是婴儿大脑与成年女性的统一体,“既是母亲,又是孩子”,代表上层阶级女性,在离开古德的“凝视”后,以婴儿的智力和思维去探索和体验世界,并在与不同男性性接触中感知性的存在,自由支配自己的身体,可以说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在邮轮之旅中,玛莎和哈利也以不同的方式(思想启蒙与揭示本质)影响着贝拉对世界的看法。可贝拉的力量终究微薄,无法真正拯救贫民窟里的人们,俯视的远景镜头兴许正表明导演无法从女性独有经验来解释女性同理心的局限性。整体上,不得不说影片的解构意图寓意丰富,融过去、现在、未来于一体,可以说是关于未来的预言,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困境依然存在。
3️⃣观众为何会产生不适感?是否有代入感?
前面谈到,性是一种文化的建构。我们自出生学会区分“爸爸”“妈妈”等称谓,意味着处于一种既定的社会文化秩序中,因此,我们在观影中产生的不适感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与自身已有的价值秩序和认知理念相冲撞。也正如此,才更引人反思。正如贾玲以“你看到什么,我就拍了什么”来回应《热辣滚烫》引发的争议一般,希望我们都能从自身观影反应及思考中去认识自己。关于代入感,导演实际上设置了诸多变形镜头来提醒观众不必代入,尤其是性画面,反而呈现的是人的动物性的一面,所以我们不必在脑海中美化或丑化性,因为性本身是道德的,被强迫的性才是不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