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电影猎奇、夸张、充斥着巨量的大尺度但丝毫不让人感到愉悦——甚至令人反感——的性爱画面,在网上几乎已经变成了克苏鲁古神一般的存在,不可谈论,不可直视,不可理解。因为题材和角色设计上的相似,《可怜的东西》不免总要和同年的另一部电影《芭比》做对比。二者都是女性主角以一个“非人”的身份踏入父权制社会,从剥离道德和耻感的原始理性的角度反思社会构成和经历女性思想的觉醒。在这之上《可怜的东西》还额外加上了一层关于人性的开化和成长的旅程的内涵。探讨的话题比起《芭比》更加宽泛,但却更加流于表面,甚至比较扭曲。而且因为电影借用了“弗兰肯斯坦”的概念,在一个极端化的架空世界中运行,人物的性格和行为逻辑需要服务于这种夸张化的世界观而显得单一刻板且逻辑薄弱,使得本就不够深刻的剧本更加肤浅缺乏说服力。所有关于女权、自由主义、性解放的话题都仿佛说了又没说,这也是本片被诟病最多的地方。
单论女权主义思想觉醒这方面,我认为《可怜的东西》完全不如《芭比》深刻。《可怜的东西》里将“女性思想的觉醒”和“女性对于自己性行为的支配能力”两件事情绑定过深,关于女性应该有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权和不应有性羞耻这件事上理应是给予肯定和支持的,但电影里让主角毫无负担和痛苦地去卖淫未免有些极端和偏离主旨了。而且在这段妓院成长的经历中,主角没有经历任何来自父权社会精神和肉体上的压迫,没有暴力、没有疾病、没有语言羞辱、没有经济剥削、没有社会偏见,嫖客们不过是一个个外表奇葩性癖怪异的谦谦君子,主角甚至过着一边卖淫挣钱一边读书学习的休闲生活,完全看不出来想要表达的底层女性权利的失衡和父权社会的压迫在哪里,更别说经历这段事情之后主角对于自身女性思想产生了觉醒,甚至还抛出了“我们是自己的生产资料”这种莫名其妙的金句,简直是荒谬。我不知道女性观众看完之后到底作何感想。另外,电影对于最直接的“父权”的形象,也就是god这个角色的塑造是很奇怪的,他的名字很直接隐喻着自己造物主的身份,在被问到女主角是否是他养来当情妇的时,他的回答是自己是阉人没法操她,并没有说过自己对她有父爱之类的感情。在女主角外出之后,他立即找了另一具尸体再现了复活术作为替代品继续自己的研究。(这“另一具尸体”从始至终在剧情里没有起过任何作用,不知道安排这个角色的意义是什么。)这位“父亲”,从始至终不仅没有展现过自己对于主角父爱的一面,甚至刻意去表现出他只是把主角视作试验品,却在后来又在主角回家后变成了与主角交心的“父亲”,并得到主角的原谅,成为了婚礼上的家长。他到底是什么定位特别含糊不清,好像要反对他,又好像要拥护他。
其次,再说一说电影对于主角人性层面的教化是如何生硬地转变的。电影开头时主角还是一个见到小动物第一反应是杀死它的遵循暴力本能的孩子,在和律师私奔之后也会因为舞会上孩子的吵闹而想要直接上前直接殴打婴儿,但经过轮船上遇到老奶奶和黑人哲学家之后看了几天书,主角就立马化身成了俯瞰穷人一眼就悲痛万分要把全部身家都送出去的圣母,可笑的是她送出去的全是律师的钱,自己身上的钱倒是一直留着一点没用。这期间角色的思想究竟经历了什么,电影完全没有去刻画,这个理应是角色最重要的转变,象征着她从一个“非人”正式拥有思想和共情力变成“人”的过程,就这样草率地被带过了。
诚然,对于电影在奥斯卡上获得的四个奖项:最佳女主角、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我认为没有异议,非常认同。电影也包含了很多黑白彩色转换、钥匙孔广角镜头、迷幻色彩、剧目式篇章标题之类的创意手法,在制作上是很有技巧和实力的。但整部电影好似在打着女性主义电影的旗号,实际却把父权压迫简化成了性控制,抹去了痛苦和剥削的事实,看不到主角在性之外其他维度的成长,所谓真实的世界其实肤浅又可笑,在女性成长过程中真正复杂的东西一丝也没有展现。如果说《芭比》是用一个看似肤浅的设定讲了一个深刻的故事,那《可怜的东西》就是用一个看似黑深残的设定讲了一个特别肤浅的故事。
PS.很神奇的是,《可怜的东西》和《芭比》两部电影都带有“喜剧”的标签,《可怜的东西》甚至获得了金球奖的最佳喜剧片。但我完全看不出来,一部带有开颅取脑、怪异合成兽、大量恶心的性爱场面、不包含任何笑料的电影是如何被标上“喜剧”的标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