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抽空看完了可怜的东西,首先不可否认的是,这确实是一部值得看的片子。

很喜欢电影里的生猛以及野性美,精美而波诡云谲的画风、古典和超现实怪诞元素的碰撞…美术是这部电影特别加分的一项,在美术的加持下、故事的设定明了准确,画面代替对白传递信息,大量的符号化的景物制造了一个第二世界让所有的荒诞设定都变得make sense,超广角镜头的畸变搭配哥特童话式的布景、黑白到彩色世界的突越转折,非黑即白对比浓郁高饱和的色彩让视觉张力达到了极致。再论配乐,古典且实验……贯彻到底失调的拨弦、几个重复的音符,上瘾又怪诞。

其实这部电影能夸的很多很多,因为在视觉和声音上的设计绝对是非常出色的,光是这两点就可以揪出极多的细节进行赏析,但它的定位是一部“女性主义”的电影,所以我想多从主题上去动脑筋~诚然,所说的都是相当主观而且自是的,在父权社会男性占主要话语权的环境之下,男性和女性的语境、生命体验存在很大的差异,我没办法完全设身处地从女性的角度思考诸多命题,无论从哪一方的立场出发,都显得傲慢,可怜的东西的导演亦然,所以男性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者”,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存在评论两极化特别严重的缘故。毕竟探究“女性主义”,从情感和直觉层面上女、男导演诠释的女性叙事始终没办法调和。

将一个孕妇腹中的胎儿大脑置换到孕妇当中这个奇思是剧作上一个新奇的特点,这种近似共生的关系打开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视点,这也让我在了解到这部片子的时候作出最大的期待:当尚未涉世的灵魂嫁接到一个成年人的躯干里会产生怎样有趣的化学反应?对于外界信息的刺激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先天敏感的感知面对危险时会有什么出于本能的举动?但似乎影片里更多的是顺理成章地让Bella接受危险的试探,顺从陌生人的引诱……没错,这部电影侧重不是现实是奇幻,但并不代表可以对伤痛和危险的回避忽略不谈,即使是迪士尼这样高度诗意化的电影主角也会有创伤,苦难虽不是女性语境的唯一叙事,但将其避重就轻地渲染粉饰成女性以“愉悦”感知为主导的性关系,未免有些过于狭隘。唯二比较印象深刻的是Bella合掌拍死蛤蟆以及面对城堡上高歌的女孩流泪的画面,人作为动物,欲望牵动行为发生,本能催生毁坏和征服欲,直觉通感触发对善美的感知,但从电影里描绘的来看,这样对Bella成长探索中“直觉”“本能”的挖掘乏善可陈。

一个精致外皮的包装,绚烂夺目、精致而讨喜,可缺少强有力的骨骼支撑,是软榻和架空的。内容是骨骼,但并非是在说这部电影完全缺少内容性,而是“包的馅”松散,“不新鲜”,都是通过别人的配方顺手拿来,不假思索想当然“预制”的,所以食用时自然经不起咀嚼和回味,更直白的说,填充的内容没有、也无法通过导演先验的经历去进行筛选,因此只留下了十分刻奇、扁平的认知。想到女性主义,紧跟其后的是性解放,接着让主角成为hooker,都是快感都是愉悦、都是顺境都是好人、都是性交没有月经、都是接受没有创造。抛开性别、一切主义不谈,首先Bella是个“人”,个体思考的跃升和观念探索的质变脱离了切身的经历都是空洞的,光是Bella性交没有产生痛苦这一点就足以让整个故事失真,更不说Bella通过旅行看书铲除爹男就成Queen这样粗暴的逻辑了,从“客体”到“主体”自主权力的夺回,好像一切都只是浮于符号堆砌的的表征,无痛的自我觉醒能否称得上觉醒呢?

值得看,并不是因为这部片子所展示的一系列奇观,更不当以一种病态的私窥欲去满足自我意淫觊觎女性的快感……是因为当一部影视作品有了广泛的讨论性之后,所要传递的主题能被加以重视。但有些吊诡,当提到任何的主义,本来松弛的神经会突然变得紧张起来,甚至有点畏惧陷入言多必失的窘况中去,感觉大多情况下我们在讨论“主义”的时候都好像仅在渲染一种情绪。一部有“缺陷”的电影,展现分享和输出观点我想是有别的,喜欢或不喜欢都正确,有时,面对舆论纷争很容易就下滑成情绪的激愤,探讨成了党同伐异反目成仇的对立,男女的鸿沟似乎越来越大。一部电影的产出,为话题打开了可视化讨论的窗口,无论男女、无论对错、一切只基于对道义主张的完善、而并非替代,过分地强调提纯反倒有种固步自封的意味……“女性主义”强调的是女性的主体性,男性该做的就是多听、多看、多反思,但并不是不创作不表达。根深蒂固的思想难以动摇,或许在无数次“可怜的东西”产出之后,放下ego大的自满,逐步学会换位思考和共情女性的处境,才能规避掉belike“让我kenken你”自我意识过剩的爹味思维。


可怜的东西Poor Things(2023)

又名:小可怜

上映日期:2023-09-01(威尼斯电影节) / 2023-12-08(美国)片长:141分钟

主演:艾玛·斯通 威廉·达福 马克·鲁弗洛 拉米·尤素夫 克里斯托 

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 

可怜的东西的影评

77K1
77K1 • 标签
Corvian
Corvi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