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肯定视觉,好看,恰当(又展现年代又说明是艺术性的假定,包括莎士比亚感的台词气质),有创造力,也不stupid(对比barbie,不得不吐槽B的观感挺蠢的),加上石头姐的生猛表演,总之挺可爱的
配乐也可可爱爱,适合荒诞寓言感的片子。
视觉和听觉恰当的调和了氛围,在初始不过分惊悚,在后期不过分肮脏。
再说内容,
巧妙设定和展现了一个女性在不过分受社会规训的情况下自由野性的成长过程。剧本赋予了她的自主性,emma stone赋予了人物足够的自我和力量感。
电影把bella对性的发觉和体验作为主线,作为女性观众,我觉得没什么不合理。毕竟是电影,不是女性主义百科全书,没必要面面俱到和100%政治正确。围绕性,突出讲了女性与男性的关系,女主不忌惮风险跟渣男duncan环游世界享受性爱,最终意识到建立在外表和男权准则之上的浪漫之爱的空虚懦弱,离开了这个以爱为名管东管西的男人。为了面对自己的过去,勇敢的和贵族家暴男抗争,成功修理了家暴男。体验用身体作为生产工具的妓女工作,最终感到麻木。最后选择成为医生,选了老实乏味但尊重自己可协助自己的医生做结婚搭子,相当于选择了自己。 其中的自由感,反叛感,力量感是让人触动的。描述手法也颇有趣味性。
不好的地方,第一,有点流水账的冗长感,想讲的东西挺多,但又不好把握篇幅。比如一开始的怪诞感让人以为是惊悚片,结果只是噱头和交代背景,后面妓院里的大篇幅描写,等等有种为了写故事来写故事的感觉。第二,故事有意义但缺共情,我指为人的共情,里面的人物事件都更像一些寓意的标识,加上戏谑的展现手段,的确难共情。除了Bella个人的内在让我有所感触,其他部分,像看木偶剧,有趣倒是有趣,缺人味也缺回味。
这里对比两部片子,一是芭比,女性主旨和人偶感的形式稍有有相似。感觉比barbie聪明一些,barbie表达的女性主义内容更浅显大众,并且完全写在最表面的地方,更木偶戏一点,我会觉得没啥意思有点蠢。Poor things相比有悬念有视觉更愿意让人看下去,思想也更藏在内容里一些,主旨稍深刻一点但不多。另一部是本杰明巴顿,气质不同,但设定和结构有相似。本杰明有感情的主线贯串就更动人一些,所有的人物也更生动。当然表达手段不同,总会有差异和取舍。不应苛责。
突出之处已经足够吸引人,是愿意看完的好电影。没必要上纲上线地批评。
另外想说,第一打着女性主义旗号评价艺术作品,有失偏颇。艺术是没必要永远正确的。
第二,个人认为,女性主义的好处在于社会影响和改变。但就理论而言,没有完全的对错尺度可言,这个课题带着生物性和社会性,每个个人也是带着自己不同背景和参照标准的社会性在阐述的,比例和标准是什么,难说对错。举个例子,那些说本片性爱场景过多,男性凝视等等的人,反过来说是应是代表女性忌惮男性凝视的,有社会性的恐惧在里面。当我们鼓励女性敢于讨论和享受身体和性,不应该是无视这些凝视吗?但又有人说男权社会不允许,这样诸般讨论就会无穷无尽……谁错了吗,也没有。所以这东西,重在声量和影响。讨论嘛,懒得讨论。如果不是女性主义传播者,偶尔骂骂蠢直男就算了。如果真要讲女性把握自我实现自我,首先就要接受自我和接受社会,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中不乏有很多女生的成功是借助自己的生物性特质走向成功的,这里是指广义的生物性不是指卖肉。男性也自然而然在利用他们的性别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