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8-03-18

孩子王:孩子王


特意忍住在看了电影之后才去看小说。电影也并没有很专心地看,有一搭没一搭。但还是被镇住了。以此证明是真正的神品。仅仅几个镜头,几段话。也许是小说里同样的话。但阿城有时太克制太隐忍了。就容易把这样的话忽略过去。到了电影里,经活人的口一说,在那样的场景里。比如倚着简陋的门,望着外面空旷的野地。说着:人到底能干什么,谁知道呢。只是这样简单的话。并不想联想得太复杂,但是忍不住地去想,太象人靠着简陋的智慧去揣摩深不可测的命运了。心脏猛烈地蹦一下,血全涌到脑子里,嗡嗡作响。

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阿城没有忘记的云南陈凯歌也没有忘记过。这样的两个人是命运的天作之合。也许他们早就开始想,在云南那个神秘地方的不同角落想同一个问题。这多么奇妙。但这只是我的猜测。也许是过去很久之后才开始想。人在当下总是糊涂的。不过这没有关系,好在这两个人总是遇到了。

我并不想用醍醐灌顶这个词。但是有些震撼太难形容。确实有很多细节是电影独有的,比如课桌上的粉笔字。还有上面提到的很多小细节被陈凯歌充分领会并放大。我更欣赏这种效果。影象和文字的贴面舞是我最想看到的。智慧的交锋和碰撞很罕见,很多时候儿只是侮辱。浑然天成的效果就更难。浑然天成不仅仅是优美,虽然那充满画面的青山和红色夕阳的确很美。但云南的美决不仅止于此。《黄土地》也美,但是里面有生命的粗糙和浑浊,是延续了千年的。而陈凯歌又一次捕捉到了云南秀美中的巫蛊和荒凉之气。最有代表性的是阳光和雾。夕阳是血红色的,并不沸腾,而是象血已经流了很久,把天和地都浸透。雾也是,弥漫在绿色里,无处不在,笼罩一切。想起《黄金时代》里有一节写两人在雾气中做爱。最让人想紧紧抱一团的是命运这等的沉默,这种沉默能把人逼疯。

黄昏时候儿一堆人围在教室里大喊:从前有座山。。。的场景阿城的小说里就有。陈凯歌还特别把它放在了结尾再强调一次。我以为他是充分得了解了阿城。开始是老杆在讲台上讲,后来老杆的朋友们坐在讲台下面小声跟着重复,后来是越来越大声的重复,重复这个关于循环和重复的故事,重复到世界上好像只剩下这么一种声音。这个场面真是现在想一想都汗毛倒竖。但是这样的场景是真实存在过的。穿着同一种颜色的人只重复一种声音。一致的,没有具体面目的。人,用声音用口号来代表。日子没有变化,时间好像停滞。老杆说学生的作文总是抄,题目来去总是那么几个,去年报上的句子用到今年也可以。

但是仅仅是时代批判这片子就无趣了。时代的形成和延续有文化的因素。小孩子对文化感兴趣,视字典为圣物。尊师重道是传统,有字的纸也不能拿来烧。于是学生情愿抄字典。上学时候儿最大的惩罚也总是抄,重复又重复。目的是记住。中国式的好学生最会识字,但是不知道识字用来干什么。影片里问孩子抄完了字典要干什么,孩子说要去队上干活,将来抄更大的字典。大人于是尖叫。中国学生最是会抄,拒绝自由的惰性于是更明显。

但是影片里最大的疑问还是文明的疑问。文明的力量在哪里?文明可以一朝崩塌,也可以阴魂缭绕千年不散。文明有什么用处?真是想也想不完。文明好像就体现在那首古老的歌谣里: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讲得什么呢?从前有座山。。。。那才是中国人古老又阴沉的无上智慧的集中体现。我们惧怕重复吗,我们惧怕太阳下无鲜事吗,我们惧怕成为面目不清的一份子吗,这种恐惧从来都有,从来挥散不去。要说阿城的文字和陈凯歌有什么不同,那就是陈有更多的恐惧。但是听明白了老和尚的故事也许会有另一番的感受,我们的文明是一种束缚但也许也能成为一种拯救,殊途同归吧。

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全 全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没身不殆




孩子王(1987)

又名:子供たちの王様 / King of the Children

上映日期:1987片长:106分钟

主演:谢园 杨学文 陈绍华 张彩梅 徐国庆 勒刚 谭珏 顾长卫  

导演:陈凯歌 编剧:陈凯歌 Kaige Chen/陈迈平 Maiping Chen/阿城 A Cheng

孩子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