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陈凯歌执导的《白昼流星》,引发巨大的讨论,有褒有贬。在曾先森看来,《白昼流星》是《我和我的祖国》里最诗意的片段,也是陈凯歌回归自己浪漫格调的时刻。





他肆意地在有限的段落里,绽放自己本来就有,但甚少袒露出来的人文底蕴,和别人不敢尝试的想象力。

2

在上周五的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里,陈凯歌的一段点评,也值得一说。节目中,陈凯歌组内成员的牛骏峰、郎月婷挑战亲情电影《海洋天堂》的选段,这两位演员动情表演获得了台上导演与台下观众的一致认可。而作为本组导演的陈凯歌则陷入两难,最终他选择了年轻一点的牛骏峰,并在舞台上点评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电影是细节的艺术。细节的力量无以伦比。当牛骏峰往这玻璃上贴日历的时候,我完全读懂了他的内心。这个细节的力量多么大。但是,所有细节的具体指向并不是细节本身,而是高于细节的那一点东西。当这一点东西出现的时候,感动就发生了”

陈凯歌点评完之后,相信更多的观众,会对表演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这短短几句影评,就将陈凯歌的知识与修养的展现了出来。

陈凯歌出身名门,父亲就是导演,自己也是科班出身。他有今天的地位,是自己的能力和经历以及成长环境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一位有很深文学素养和思想深度的电影诗人这样的说法,在国内只能属于他。


他的格调永远是高的,他的演员一直是向上的,他的目光所及,从来都是人性的关怀与挖掘。他电影里的人物或许会身处困境,但是始终骄傲。这是陈凯歌骨子里的那点勇气。而这,在几乎同辈的张艺谋身上是看不到的。


陈凯歌,是思辨的,但除了理性的探索之外,他总能拍出独属于自己的那点少年意气。这是陈凯歌的电影特色,他影片里的每一个人物都穿行在时代的边缘,让我们痛其所痛,感其所感。

丰满细节反映宏大格局,理性思辨明辨世间真理,这样的准则是陈凯歌才有的气质。这方面,张艺谋做不到,冯小刚更做不到。

3
在张艺谋的电影里,基本上人物是摇摆的,人物的基本矛盾几乎是生理的,比如性,比如爱。最终,每一个人物在摇摆之后,选择的都是最原始简单的妥协。



无论从他经典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到《归来》



再到《影》均是如此。




在冯小刚的电影里,人物基本上是为了事件存在的,人物的基本矛盾是被事件牵着的。每一个人物在摇摆之后,最终被事件消解掉。



从他搞了多年的贺岁片


到他认真的《芳华》




到《我不是潘金莲》




陈凯歌更倾向表达的,或者说是曾先森认为高级的一点是,人物第一。陈凯歌影片里人物的姿态永远笔直向前,目光炯炯。他们会选择自己的坚持,哪怕粉身碎骨,哪怕遍体鳞伤。
4



陈凯歌才是真正关注到“人”的导演,但不得不要承认,他也会因过于坚持,而出现一些比较失败的作品。
比如《道士下山》





甚至是更早的《无极》

但是,多多少少可以原谅到他是尝试之后的失败,甚至包括《搜索》、《赵氏孤儿》都是评价两极分化严重。或许当前的市场环境,是流水线式的商业模式,是靠一个所谓IP在堆砌写明星,就能搞大片的时代。其实,陈凯歌也尝试过,《无极》是张柏芝、谢霆锋和张东健,《道士下山》是林志玲、王宝强。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霸王别姬》里的主演,可是90年代的大偶像张国荣啊。

那是中国电影的最巅峰,是个人与时代在跌跌撞撞之后的果断与勇猛。

不能忘记《孩子王》里那种坚守,不能忘记陈凯歌这些辉煌的曾经,和有过的荣耀。



此消彼长,陈凯歌的多数电影作品还是质量上乘的,甚至可留在华语电影史册上的。而今天的很多导演,就拿不出同等质量的作品了。拿陈凯歌和当下的新导演们,做个纵向分析就更明显了。

同节目里的郭敬明,简直就是一个作家思维在拍片,他拍青春的疼痛,却拍不了青春的挣扎。





《小时代》系列用上了最当红的流量明星,也在评价上失去了口碑。这是郭敬明的能力问题。同是《我和我的祖国》里的徐峥只能拍出抖机灵的喜剧,把握不了大情怀。管虎,也在这部作品里拍出一个段落,但感觉他的巅峰仍是《老炮儿》。





比较能够得上陈凯歌的姜文,由于过于个人化表达,影片在艰难地在探讨着自己的风格中,慢慢迷失自己。








当张艺谋沉醉于形式,当贾樟柯注定很小众,而第六代导演尚需要提升空间的时候,陈凯歌,仍可算是国内第一的导演。


孩子王(1987)

又名:子供たちの王様 / King of the Children

上映日期:1987片长:106分钟

主演:谢园 杨学文 陈绍华 张彩梅 徐国庆 勒刚 谭珏 顾长卫  

导演:陈凯歌 编剧:陈凯歌 Kaige Chen/陈迈平 Maiping Chen/阿城 A Cheng

孩子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