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1-04

孩子王:逆毛立


你找到了限制,也就找到了自由。

要不是经过这场无产阶级大革命,谁也无法想象,一个只读了高一,从山沟沟里爬下来的知青老杆,今天,要走上中学的讲台了,这真是史无前例的事情啊!

说到老杆,人如其名,瘦的只剩下一根骨头杆,衣服不干不净,头发不弯不塌,人鬼不明。要不说是史无前例呢,这样一个人,不声不响的站在讲台前,一出声却娓娓道来,好听极了。

不久前看《孩子王》,画质粗劣,没有字幕,里面的对话也听的七七八八。山色盎然,山路蜿蜒,茅檐低矮,一片绿意下的迷雾中却有过重的焦灼和诡异。破破烂烂的学校孑然而立在山丘上,无处不显凄凉。学生们没有课本,老师就把课文抄在黑板上,学生们便跟着抄。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跟一句。如此,便是一天。尤其当听到清亮的读书声里却满是“阶级斗争”,“地主搞破坏”时,心猛地揪起,随之而来的,是无以喘息的沉闷。

从前有座山......

◆ ◆ ◆◆

教育到底是什么?前段时间,跟父亲聊起教育,他说现在的老师只管教书,却不懂孩子,不会育人。电影中的教育就是“抄”,课文也好,字典也罢,老师的任务就是教教生词,读读课文,再说明中心思想。学生呢,看到什么都写,听到什么都记,以为这就是学习了。不由回想起自己过去的学习经历,实际上和电影无所不同。小时候不知为何而学,为父母学,为老师学,都是为了避免“挨打”,过些舒坦日子。于是,除了偶尔能从大人或同龄人那里满足可怜的虚荣心以外,我并没能从学习中获得任何思想和智识上的愉悦。我更不知如何学习,碰到严格的老师便姿势端正,埋头记笔记。碰到好欺负的就自由散漫,到头来什么都没记住。后来父亲也总打趣说,得亏我小时候学习不好,没有深受“毒害”,反倒是一种幸事。

不过,我也并不为如今接受的“先进教育”而洋洋自喜。毕竟所有的教育形式都是本质上的表亲。说白了,“先进教育”也不过是另一种方式上的洗脑。可是,倘若人们不接受教育,就像是电影里野蛮生长的放牛娃,是逍遥于制度之外,没有被驯服的人。面对好心想教他识字的老杆,他只是冷眼相对。好心的老杆,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不忍放牛娃一辈子都做个未开化的人。这让我不禁想起很多个自带悲壮的“精英主义”知识分子,这些人虽具有个人意识和批判精神,对社会充满责任和悲悯之心,却往往对自己的主张抱有很深的执念和傲慢。他们急于为社会负责,认为自己手持真理。呕心沥血,精心设计出一套拯救全人类的指南。正是出于这种智识上的傲慢,使他们懒于掀开社会的红盖头。

教育的背后是文化,无论是道德伦理还是政治需要,它都具有既定的目的性。然而文化又从人那里来,为人而设,同时又害人不浅。在那段一切蛮荒的时代里,多如牛毛的政治教材是否值得学?可若像放牛娃,一辈子只和一群牛打交道,抗拒被驯服。这件事听上去挺酷,却丧失了作为人本身的社会性,又如何算作“人”?

醒在乌托邦的温柔里

◆ ◆ ◆◆

老杆自知德行不够,教不了学生,但他却能分辨好赖,知道如何育人。第一天仓促教课,他也效仿其他老师将课文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们抄。哪知初三的学生却连小学课本里的生字都认不全,更别提理解课文内容了。那天晚上,老杆对着镜中的自己狠狠啐了一口。

几年前,我去乡下一所小学支教,教的是一年级。临近期末,学生们总有几个拼音分不清。我跟原来的老师讨论如何纠正错误,她却气定神闲地说:“对啊,我们这里的孩子都分不清这几个音,说了没用。”我心有万般不服却只感无力。相似的命运在不同的时代里依旧轮回着,就像老杆一样,他期望改变,甚至颠覆。他不屑于扭曲的课本内容,放弃抄课文,只教孩子们认字、写作。写作讲究真实,他说记录一件事情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倒的。写的少没关系,写着写着,就会越写越多。

这是电影里场景不多的温情之处。教室虽残破不堪,暖烘烘的嬉笑声却让教室重获生机;老杆虽背离教学任务,却深受孩子们爱戴;知青生活人人自危,彼此间却惺惺相惜。

我不由想起自己写作历程上的几个启蒙老师,关于课本内的知识,我早已记不大清了,只是记得那些关于教学任务之外的话语。记得父亲鼓励我说:“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引起广泛的共鸣。”记得赵老师在我的文章后写下:“永远这样吧,笔下行云的姑娘。”还记得夏天亲手交还我的笔记时叮嘱道:“这些东西你一定要留好。”他们给予了我最美好的礼物:关注内心,热爱生活,忠于文字。这些好似是智慧的东西投影在我波心,多年后时常还能互放光亮。我在他们的温柔和鼓励下成长起来,后来才发觉,他们背负着的,是体制的深渊。

在他们身上,我更是看到了为人师该有的良知。在体制内,他们无疑是清醒的。他们本可以同大多数人一样,教学生做题技巧,解题思路,可他们没有。他们本可以把一切不堪和无奈都归责于“是这个世界错了”,可他们没有。他们本可以……可他们没有。

他们在塑造灵魂。我始终觉得,这才是为人师该有的模样。

越狱犯的意志肢解

书不抄了,学生王福便去抄字典,并骄傲地说,将来有更大的字典,还要抄。根深蒂固的理念早已内化,变成了一种习惯。在体制的笼罩之下,哪有老杆的一片澄澈。后来,那镜子不知何时碎了。在镜中,老杆看到了在一次次的破碎与重建之后的自己,最终意识到他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孩子王。一切都在不可挽回中走向庸俗,内心对体制的反抗和冲破牢笼的渴望一点点被消磨着,最终,他因“违反教学规定”落寞离去,被命运裹挟着去到了历史的洪流里。

忽然就想起《立春》里王彩玲说过:

春天来的时候,总觉得会发生点什么,但是到头来,什么都没发生,然后就觉得自己错过了点什么。”

最后,老杆在树桩上绝望地写下:

“王福:今后什么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

这是多么令人心碎的时刻,像是一个人在自我意志将要被瓦解之前,做出最后的挣扎。老杆知道,王福还是会抄字典,自己做的努力在时代驱使之下,不过徒劳而已。

诚然,老杆身上充满了绝望,但我并不觉得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遭遇,是现实中所有清醒的人都在经历的痛苦和磨难。真正的绝望跟痛苦、悲伤没有关系。他们的“悲”来自于遵从内心的选择,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这样一种自由的态度。悲剧的从来都不是他们,而是时代。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

小时候重复这句话时只觉得有趣,却不知故事的源头竟是如此绝望。时代好像偷换了时间的概念,只是不断地轮转,一再的还魂。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支教时,有次班里一个学生指着考试卷上的题问我:“老师,什么是‘说一说你去动物园的经历’?”我对他讲:“动物园里住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当你去动物园看到那么多小动物时,你是什么心情呀?”他认真地思考着,随后笑了起来:“可我没去过动物园!”我也乐了:“那就什么都不写。”

在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有种隐秘的伟大。像是小时候,背着父母偷摸跑去厨房里吃白糖。在与世界的无数次斗争中,我又一次取得了短暂的胜利。

还是那座山,还是那个庙,还是那个昏昏欲睡的老和尚。可即便如此,还会有那么多在夹缝中寻找光亮的人。

“灿烂中死去,灰烬里重生。”我想,这正是最后那把火的意义。

The end.


About all the things wedo for love.

微信公众号:fawufenzhongdeda

扫二维码关注哟


孩子王(1987)

又名:子供たちの王様 / King of the Children

上映日期:1987片长:106分钟

主演:谢园 杨学文 陈绍华 张彩梅 徐国庆 勒刚 谭珏 顾长卫  

导演:陈凯歌 编剧:陈凯歌 Kaige Chen/陈迈平 Maiping Chen/阿城 A Cheng

孩子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