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2-06

孩子王:影像动力多于故事

看完电影后
其实想想电影情节也很简单

不过就是一个知青被分到山里去给孩子教书
从刚开始被孩子们排斥
到逐渐接纳
到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最后因为不按照课本教
因为课本全都是教的阶级斗争
歌颂毛主席一类
他觉得没用

结果被辞退的故事

剧本可以说是很烂了
没有起承转合
都是平铺直叙
所以让人觉得很闷
很无聊

特别是镜头语言
超级慢

常常一个画面停留10秒
或许没那么长
但在我们习惯了快节奏观影的现代人看来
就觉得难以忍受了

还有一些画面
镜头从左缓缓摇到右
持续时间大概也是10秒

这些画面
要么是老师的脸
或是山里的景色

不过镜头的运用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通过夜晚的烛火
窗户里老师的半身凝思图
山雾起时晨光中赶路的人
杂草地上零星矗立的野桩
共同营造出了一种压抑,混沌的氛围

这些意象试图向我们传递出一种末日的预言

当文化陷入了僵滞
人类就会如这环境一样失去生机

但电影又通过学堂外学生的绘画
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希望

在专制体制下
总会透出一些生动的角落
就像影片结尾的火一样
燃烧起来
掀起革命

其实整部电影的故事情节
和镜头表达可以说是割裂又统一的

割裂在于
故事情节通过人物对白和遭遇记录了知青的教书遭遇

而镜头语言却想描述的是一种混沌的状态
或者说
通过景色,各种意象
传递了一种绝望的呐喊

但说它是统一的
又是因为
这一声声的呐喊
是随着故事情节中主人公地理位置的转变
而逐渐调整意象的
意象的色调
镜头的调转
以及对镜头长短的安排等
都是结合主角的情绪
进行呐喊强度以及内容的调整

所以说
它们二者又是统一结合在一起的

当然
这是必要的
否则这部电影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真正成为胡言乱语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老师来的路上
山里是雾

而老师走的路上
山里同样是雾
但雾里生起了火

这火是什么?
或许原著里有它生起的故事原因
但在我们所探讨的镜头语言层次里
即电影主题表达里
它是创作者内心的怒火
它是决心烧掉这一破旧现象的毁灭之火
它是革新的愿望
它是一股年轻的冲动

故事的冲突有了
矛盾有了
主题也足够深刻
镜头也很完美
但遗憾在于

情节的设置过于简单
人物的表演过于追求现实主义
每次矛盾双方的斗争就显得很平淡
让人提不起兴致

举一个例子
新老师与新学生上的第一节课

因为从未教过书
老师内心很忐忑
描写老师的忐忑心理时
镜头只给了他脖子以下的身体
而他的脸被低矮的茅草屋屋檐遮挡住
此时的画外音是学校主任在向同学介绍新老师

这种表达极其内敛和含蓄
也让人印象深刻
但是如果下一个镜头是
老师脸部的特写
额头上冒出一颗微笑的汗滴
然后镜头运动着
让老师步履艰难地走进教室
对于这种紧张的刻画
就会更加深入,完整

然后
当他进入课堂后
可细致描述一下他的眼神在教室学生里移动的镜头
随后镜头转向底下乌压压的一片
然后是特写
一个个同学稚嫩天真的双眼
(紧张感的减弱)

老师开始小心地擦汗
开始讲话
讲错话
同学开心地笑成一团
(紧张感的消解)

注意
老师讲的第一句话
一定要十分特别!
如果这个老师的性格是傻
那么这句话就要特别傻
且傻得具体
具体到程度够深
创意够新
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我现在能想起的电影里老师教书的第一句话是
“我们教到哪儿了?”
但是在几分钟前
主任已经告诉了他学生的进度
他还是问了学生

这说明什么?
说明一是他负责
二是他还有点羞涩
他需要一个开场白

是的,他没有作自我介绍
直接开始上课(主任已经做过了,但他按道理应该再作一次)

很多真正讲述故事情节和发展的段落
他不用近景

反倒是一些情节结束后人物的思考
和发呆的段落
却不惜用特写来停留
占用电影时长

这也是导致人们觉得闷的原因
因为人们还没看懂故事
(大多数时候电影的叙事,以及情节的转折和此处要表达的意思,是要通过演员的面部表情来传递的)
你就要人们随着猪脚一起陷入沉思了

还有一种割裂是
出现了一些有头无尾的段落
它单独出来
表现电影的主题
却没有连接到情节里
让观众的观影体验受到了影响

比如,黑板上的自我介绍写在老师背后的黑板上
用孩子的手画的老师的涂鸦
旁边写着:
“这是老杆”

不知道是谁画的。

到影片最后
也没有讲
这些话是具体哪个同学画的

这样观众就会迷茫
那些画是要告诉我什么?
导演是不是有别的含义要说?
老师看到这些话是什么反应?没有

学生为什么要画画?
导演也没说
这些画是不是有什么寓意?
是谁教的孩子画画?
之前是不是有一个教画画的老师?
他是不是和男主角一样
对现行制度怀有破解之心?
这都是观众会联想出的次情节

电影里这种段落越多
观众就会越糊涂

说到底
出现了的物象就要进行故事上的解释
或者叫对称
不然就会让人觉得多余

比如妖猫传里
影片开头的,男主到前朝旧阁里偷的簪子
卖瓜的老人
到后来都是叙事上的重要线索和人物

这些才成为了电影里的段落

如果黑板里没有原因
也没有下文的画
只是为了展现孩子们的天真
或者主题思想上的某种乐观想法
而没有链接到叙事里

那么这种段落
就可以称得上是失败的

因为
它把叙事阻断了
它给观众脑子里添了个问号
而这问号会存在在整个观影体验过程
直到结束
如果一直堆积这种问号
观众会迷茫

因为主流观众对电影的语言理解
是建立在对主情节的预设上的

这也是为什么文艺片票房很低的缘故
但文艺片并不意味着就不要着力去讲好一个故事

技艺高超的文艺片依旧可以
既好看
又抒情
还深刻

孩子王(1987)

又名:子供たちの王様 / King of the Children

上映日期:1987片长:106分钟

主演:谢园 杨学文 陈绍华 张彩梅 徐国庆 勒刚 谭珏 顾长卫  

导演:陈凯歌 编剧:陈凯歌 Kaige Chen/陈迈平 Maiping Chen/阿城 A Cheng

孩子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