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7-22

孩子王:虚假的文化

影片讲述了在偏僻乡村教书的初三语文老师老杆的故事,因为不符合上头教书的要求,被剔除出教师队伍,重新回生产队干活。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文化稀缺的文革中,到处氤氲着水汽的大山似乎与世隔绝,淡蓝色的天空占据绝大部分画面,人们总是被挤在最下面的地平线上,大自然和政治力量的强大让人变得十分渺小。用竹子建起来的校舍上到处被孩子们画满了画,即便思想如此贫瘠的情况下,孩子们依然有让人惊讶的创造力。
整部影片充满了对教育的反思,在诸多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被大人们传递给孩子的思维惯性,已经被他们吸收了。老师不说坐下就绝不坐下;班长把老杆说过的课文总结一字不落的复制出来后脸上洋洋自得的表情,绝对的服从、死板的复制,在他们身上我们看的到对知识的渴望,尤其是王福,砍了一夜的竹子为了得到一本字典,在他的心里,字典就是文化的象征,甚至是力量的象征。可他不知道的是,他所认为的文化其实是虚假的。
不懂教育的老杆在无意识中进行着一场小小的教育改革,因为违背了当时的文化规则,他也最终被规则剔除。从最开始对这份工作的紧张、看重,到这样教书究竟有什么意义的自我怀疑,最终,他似乎已经完全失望,离开学校前给王福留下字典并告诉他说,以后什么都不要抄了,包括字典。这些孩子们在上级看来需要被灌输正确思想,在校长看来需要用威严管制,老杆却说“他们不用管,都聪明着呢”。不让孩子们把手放在后边、可以自由走动、表扬他们的作文,老杆凭着一点点对学生的关爱改变着自己的小环境,可这种尝试和努力终究是没有结果的。
故事虽然发生在文化稀缺的文革中,但却不是在代表封闭的山村呼唤文化、推崇文化,却是在反思文化。王福渴望着字典,也就希望着理想,却不自知的陷入盲从的时代病中,字典是文化的积淀,也是传统的桎梏,在封闭的大山里,孩子们需要的是真正灵动的文化,从生活里长出来的文化。然而即便如此,在大山之中,读书并不能给他们的命运带来什么改变,等他们离开学校,这里的一切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又会有什么帮助呢?倘若没有,那么文化的意义何在呢?
除了对文化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老杆想做个好老师,来娣想让自己作的曲被人唱出来,王福拼命认字典上的字,要抄好了带到队里去。即便在在贫瘠封闭的大山里,他们都渴望找到一种价值感来获得自我认同,这种尝试和努力让人既感动又觉得心酸。

孩子王(1987)

又名:子供たちの王様 / King of the Children

上映日期:1987片长:106分钟

主演:谢园 杨学文 陈绍华 张彩梅 徐国庆 勒刚 谭珏 顾长卫  

导演:陈凯歌 编剧:陈凯歌 Kaige Chen/陈迈平 Maiping Chen/阿城 A Cheng

孩子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