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王》 年代:1987年 / 国家:中国 / 导演:陈凯歌 / 主演:谢园、杨学文、陈绍华

聊到这部电影时你可以谈论以下话题
1、孤独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老杆是个在云南的北京知青,文革期间他受命担任一所学校的老师。然而学校的环境特别艰苦,孩子们连课本都没有,学生们还对他有抵触情绪。老杆索性用荒唐解决荒唐,不再照本宣科,而是用自己的独特方式给孩子们上课。王福喜欢抄字典,但老杆告诉他:今后什么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陈凯歌就曾阐明字典“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重复僵死的东西”,老杆的所作所为,包括跟学生打赌,赌输了就送字典,都表达了陈凯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只是在那个年代不能接受老杆的独特,因此他也倍感孤独。就像他捧着蜡烛面对镜子看到了两个自己,如同老杆正视着分裂的内心。对于经历过十年浩劫的人们来说,感悟可能会更加深刻。

2、曲高和寡的“思想电影”!
《孩子王》的原著作者阿城是陈凯歌非常欣赏的小说家,《孩子王》所表现的北京知青在云南的生活,又恰好是陈凯歌的一段经历。可是普通观众在看陈凯歌的电影时,会被他极端的构图、深刻的哲理探讨、近乎呆滞的节奏搞得云里雾里。《孩子王》1987年参加了柏林电影节,结果《红高粱》捧回了金熊奖,而《孩子王》则被记者们戏谑地称为可以获得“金闹钟奖”,意思是最冗长乏味的影片。据说当年这部电影在国内没有卖出一个拷贝,只是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当内部观摩片,这也就证实了陈凯歌的电影是拍给知识分子看的,而不是给普罗大众看。或许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90年代之后的陈凯歌再也没有走“思想电影”的路子,转而向理性化的方向奔去。

<图片1>


全片最精彩的部分是这两处
亮点1
第28分钟,老杆在屋前一边撒尿,一边百无聊赖地甩动着袖子。在他的身后只有一颗歪脖子老树和一个三角形的教室,大片橘红色的天空下,他的身影显得形单影只,人物内心的寂寥情绪,通过这强烈的色差营造了出来。

<图片2>


亮点2
第80分钟,老杆和知青们坐在教室里,重复着一段古老的歌谣: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孩子们在屋外听着,也跟着念了起来。这个歌谣不论重复多少遍,也始终是毫无内容的一张白纸,而他们的下一代也在延续这样的空洞,这令老杆听来感到十分愕然。

<图片3>

加我微信jingyurizhi

孩子王(1987)

又名:子供たちの王様 / King of the Children

上映日期:1987片长:106分钟

主演:谢园 杨学文 陈绍华 张彩梅 徐国庆 勒刚 谭珏 顾长卫  

导演:陈凯歌 编剧:陈凯歌 Kaige Chen/陈迈平 Maiping Chen/阿城 A Cheng

孩子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