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11-13

孩子王:看不见自己的时候

泉州万星影院观看,2015年中国电影馆修复版。《看电影》杂志中文电影100强No.56。“本片改编自阿城的小说,讲述文革时期一位被称为“孩子王”的知青的故事。与《黄土地》壮美厚重的美学有所不同,《孩子王》的影像具有一种中国画式的清淡幽远,与《霸王别姬》等后来的强调戏剧性的陈凯歌作品不同,本片的故事性仍然是隐性的,影片在影像的表现力方面极具革命性,以孩子王和学生打赌砍树一段最为突出。本片亦是曾于影片的背景云南插过队的陈凯歌献给他的青春记忆的一部影片。”
那时的陈凯歌好仙啊!我愿意相信后来拍《搜索》的他,全然出于商业目的,以便能够有资本再去拍属于自己抑或说属于某个年代的电影。
影片无论从人物对话、性格刻画、镜头语言,还是故事安排,都十分具有开创性、讽刺性和先锋意味。能够在建国70周年这样特殊的时期,于影院里,欣赏到这部经典的老电影,在我看来,已是社会的进步。就像老杆所说:“记录一件事情,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是扳不倒的。”有幸在三十二年后,亲眼见证到这一切。对真实发生过的某段历史,尝试多些思考,反思,敬畏。尽管以上种种看似杯水车薪,微不足道,但欣慰之情仍溢于言表。
陈凯歌导演和阿城老师给了我们一种新的看待问题的思路:以一个平等的角度去看待师生关系。言外之意,这个社会又岂止“师生关系”需要平等对待呢?
老杆夜里独自秉烛镜前自我审视的长镜头,意味深长。那种孤绝的状态,像极了台湾音乐人李寿全《看不见自己的时候》所唱:“划根火柴在你看不见自己的时候/点只香烟看它能支持多久的寂寞”。
课堂上学生之无顾忌令人动容,那是一种纯粹本真的释放。多少也令我想起自己的小学时光:操场上男女同学追逐打闹,互诉衷肠,有一说一,直言不讳。可为何成人后,大家反倒遮遮掩掩避而不谈了呢?以前大家“聚在一起”本身就可想出许多有趣的娱乐活动,并不像现在这样要如此依赖各种工具。我们文化中某些有趣的养分正在流失…
片中唯一的女性,一个体型走样生火煮饭的女人,却反常规地也想要在文化的浪潮中当一个参与者而不仅仅是被淘汰的弃儿。可算是女权主义的萌芽。她的做法离经叛道,但值得肯定。她送给老杆的那本字典,恐怕也是寄托了导演对“文化传承”的忧虑情绪与厚望。
老杆和王福“打赌砍树”的情节极具启发性。一个孩子不识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愿意教他的情况下他却冷漠无情地走开了…当老杆再次看到那个牧童时,我想,他一定会死于心碎。因为他看到一种相似的命运,共同的悲哀,绝望的宿命,永恒的轮回。
片尾陈凯歌把最宝贵也最惊心动魄的十分钟和课桌上“王福:今后什么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那句给王福的寄语与忠告,毫无保留地呈现给了荧幕前的我们。千言万语,只想说:感恩,感激,感谢。

孩子王(1987)

又名:子供たちの王様 / King of the Children

上映日期:1987片长:106分钟

主演:谢园 杨学文 陈绍华 张彩梅 徐国庆 勒刚 谭珏 顾长卫  

导演:陈凯歌 编剧:陈凯歌 Kaige Chen/陈迈平 Maiping Chen/阿城 A Cheng

孩子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