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从去年开始,陆续在多个走文艺路线、受众群体定位为都市女性的自媒体看到对这部电影的推介。今年情人节,一个人在家终于把电影看了一遍。一如既往的日式治愈系,美人、美景、美食,平淡自然的影像语言。的确是一部好片,尤其是对比国内那些用力过猛的青春片。

《海街女儿》改编自吉田秋生创作的同名畅销漫画,吉田秋生和是枝裕和共同完成了影片的剧本改编。故事开头依旧狗血得很,在镰仓依为命的幸、佳乃和千佳三姐妹,突然得知失联15年的父亲在山形县去世。葬礼上三姐妹遇到了素昧平生的同父异母小妹“玲”,并决定摒弃前嫌将玲接回镰仓共同生活。接下来的时间里,滨海道的樱花开了又谢,院子里的梅子绿了又黄,亲戚邻里情人们来了又走,唯有四姐妹在一场不期归期的共处,留下了少女时代最美好的时光。

影片最突出的亮点,自然是借琐碎日常、特别是有节令特点的细节,包括梅子酒、樱花树、烤竹筴鱼等等,表达平凡生活中,对美、或者说对安稳日常的执念和珍惜。很多人由此觉得,是枝裕和这部片,有点过于甜腻。

不过,我倒不这么觉得。正如电影人顿河(也算是我昔日的同事吧)所说,

是枝裕和的电影其实是不必太多期待的,永远都是狗血八点档社会新闻作为故事起点,轻言细语讲着家常琐事,“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活一天天继续”,可就这样两个小时过去,电影结束时总希望让观众产生东方式的哀伤:“人生可真是不容易啊,但也要好好过下去啊”或“人生要好好过下去啊,可是真的是不容易呐”。

我觉得,是枝裕和的故事从八点档社会新闻(慢,不应该是八点档连续剧吗?)开头,但其中透露出来的价值观,绝对不同于我们对八点档电视剧的想象。在他的电影里,通常在我们老娘舅节目里出现的话题,诸如出轨、再婚家庭等等,并没有一个像老娘舅一样的判官跳出来给你讲道理,判断谁对谁错。在是枝裕和这里,一切的一切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尽管不那么美好,但唯有把它作为事实接受下来,才有可能继续生活下去。

比如,《海街日记》的由头,就是多年前出轨的父亲。要是迎合天朝观众的观影逻辑,父亲和第一个妻子生的三个女儿,碰到父亲和当年的“小三”生的女儿,怎么着也得上演一场撕X大战才过瘾。在习惯了“原配无辜,小三该死”逻辑的的天朝网络暴民看来,像电影里这样温情脉脉的局面是怎么也不可想象的。

可是,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啊,哪怕有所谓的对错,也是一时的、相对的,在漫长的人生里,如何和他人和解、如何和自己和解,这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命题,和道德层面的两分法判断并不是一回事儿。就好像,小玲的母亲,亦即当年的“小三”,也并没有和父亲走到最后,由于某种原因和父亲分开,才导致父亲有了第三个妻子。

看吧,人生足够漫长,长到可以让大多数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湮灭于岁月中。

此前我在《昼颜》的剧评中有写过,日本影视对于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出现的伦理新困境,总会很敏感的捕捉到。《海街日记》同样如此,影评中甚少有符合传统伦理价值观的“一夫一妻生几个小孩”这样稳定的传统家庭结构。为人父、为人母作为人伦之根本,已经在各方面受到挑战。四姐妹的父亲为了“小三”离家出走自不必待言,他们的母亲之后也抛弃了自己的孩子,只留下外婆养大三姐妹;玲的母亲也是一样,是消失还是过世?也是不得而知。(脑补下,同样的局面若是出现在天朝八点档电视剧,那怎么也得是负心父亲离家出走,母亲含辛茹苦把儿女拉扯大,若干年后重聚的戏码吗?)

当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必然会质疑、反抗、至少逃避传统伦理价值体系加诸其身的种种身份和责任。我们不提倡这种做法,但,也不是简单的谴责、痛骂就可以的。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关于男性角色的“缺失”。剧里的男性角色不少,但除了小玲和风太经过樱花隧道那一段唯美的不像话之外,其他男性角色,最终都是被姐妹们“抛弃”的。和长姐幸有不恰当关系的有妇之夫医生,之前一直犹犹豫豫,好不容易决定离婚了,幸却拒绝了他提出两人一起去美国的邀请;二姐的渣男更是自己默默选择了离开;三姐的户外用品店老板好像着墨不多,也看不出所以然。所以全片看下来,感觉四姐妹的生活,是这样的怡然自洽,以至于,没有男人也没什么要紧。这么看来,倒是对广大单身女同胞的一种鼓励呢!从这一点来看,日本人的三观又甩开天朝狗血剧N条街!

(本文 首发于头条号”虫鱼的艺文世界“)

海街日记海街diary(2015)

又名:海街女孩日记(港) / Kamakura Diary / Umimachi Diary / Our Little Sister

上映日期:2015-05-14(戛纳电影节) / 2015-06-13(日本)片长:127分钟

主演:绫濑遥 长泽雅美 夏帆 广濑铃 大竹忍 堤真一 加濑亮 风吹 

导演:是枝裕和 编剧:是枝裕和 Hirokazu Koreeda/吉田秋生 Akimi Yoshida

海街日记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