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如此,不好不坏,一直在延续着。
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遍看海街日记了,曾经因为这部电影喜欢上是枝裕和,看过所有其他电影也还是觉得这是最佳,适合如此心境的,没有之一。
东方文化背景下,似乎我们都认为自己背负的太多,不过生而为人,可能大家都有很相似的生活感悟,为此我们压抑着、克制着,曾经嘴巴永远也闭不上,倾诉着、诉说着,慢慢的,心墙筑了起来,因为我们知道,悲欢相同却不相通,为此我们愿意付出代价,一遍遍试探着、心痛着。
幸姐这一形象代表了太多人,母亲、长兄、长姐,永远在照顾着家人,不愿放下也放不下,渐渐的构筑起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现实堡垒,坚定眼神下是淡淡的敏感与忧伤,就像一辈子在做临终关怀,不愿麻木又艰难自持内心的敏感,不愿也不敢让心潮澎湃,希望有人懂,却又一次次重新发现、重新感悟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捧着沉重而轻盈的内心步履蹒跚,扭头望向他人时总也难掩坚定而又幸福的眼神。
是枝裕和的手法太奇特,看过再多遍也没法记住故事的所有细节,因为他们平淡的就像生活,沉重的就像生活,一次次的泪眼朦胧,一次次的忍俊不禁,感情明明挥洒却又克制,就像摘下浴袍对着风扇乘凉,生怕遇到人,却又想让人知道。
生活仅此一种吗?当然不是,四姐妹经历着类似的人生,性格迥异导致她们的人生态度各异,小铃虽与幸姐相似,却总能透出欢快的光线,不过不是阳光直射,就像蒙着一层薄雾,明亮而不耀眼,克制却不失灵动,遇到三个姐姐的她第一次感受迟来的童年,何其幸也。
电影似乎是两场葬礼的舞台穿插,人的离世仅仅意味着死者生命的终结,生活却似流水缓缓潺潺,永不停歇,挑动起风波澜澜终又恢复平静。四姐妹的状态像是我们人生不同的阶段,但是她们的人生并不会重合,因为她们相互支持着,有人出发得早一些,有人出发得晚一些,有人被放置在中间层保护着或无视着,但是所有人都要在各自生活中经历各式各样的磨练,总会生出不同的感悟,不同阶段都会有临终的期待,然而直到最终的那一天到来,期待却会一直变。
在生活的这一阶段,总会为着这样的电影着迷,不过已经着迷了近10年的时间了吧,与心爱的人一同看过,与心动的人分享过,与自己的孤寂一同品尝过,故事没有变过,感触的重点总会不同。难免会一次次回顾自己的人生,平淡中也会有波澜,坚守中也会有伤害,但总会回归平静,至此,生活看起来还是平淡无奇的,也曾期待与人分享,但有些东西可能永远也不能再分享出去了,短短的经历也蕴含着重重负担,我们都背负着太多,一同观影的人会默默地品味自己的过去,如果能因此产生共同的期待和未来,那将是无穷的幸运吧。
不知道该如何写结束语,因为电影还在继续,生活也是,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千百遍的重新活过,做出同样的选择,感受同样的悲伤喜悦,执迷不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