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的,豆瓣用了一年多了,也看过大大小小一些电影,平时主要看的是欧美和国内导演的作品,国内姜文,王家卫,曹保平,国外豆瓣top250上的作品看的稍微多一些,对于看过的类型片有了一种固化的自我感觉,能够轻车熟路地对一些高分电影拍手叫好,但是一直没有开下一个坑的心理准备,很想去看看戈达尔,塔可夫斯基或者一些别的黑白电影,总是处于被劝退状态,踌躇间猛然想起是枝裕和,很庆幸选了《海街日记》作为开篇,真的是一种非常好的过渡,也让我第一次有了将写影评的想法付诸实践的勇气。
我对日本电影的了解少之又少,之前仅有的了解停留在几部番剧上,能让我一集不拉全部刷完的只有初中时候720集的《火影忍者》,对日本叙事的语气以及看上去罗里吧嗦的对话方式有些不理解,而《海街日记》使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受,人们一般称之为“后劲”,这真的是一部后劲十足的影片,拥有让人打开以后不愿意停止也不愿意接受时间正在流逝的现实,只想和四姐妹一起停留在宁静的海街。
影片以葬礼开头,以葬礼承转,以葬礼结束,三个葬礼无形间为影片注入的悲伤的小基调,但是枝裕和让人看见的是葬礼而并非死亡,又使全片舒缓的节奏没有受到分毫影响,对话是依然留有典型日本风格,情节上却是在最大限度的推崇“简洁”二字,因为之前所看过各种各样的影片,希望所有电影都有学院派的逻辑与推进,看完开头浮现出“到底想演什么”的浮躁,但长泽雅美的大大咧咧展现出让人对于成熟女性与天真女孩之间的怜爱,直到看到四姐妹在山上并排站着聊天的镜头,终于有了“我在着急个什么劲啊”的想法,开始舒舒服服的舒展身体在沙发上摊成一滩,好好地享受这片海街。
既然是“日记”,就是我们的日常,幸姐作为家中的长女,自然而然地充当起了大家长的角色,照顾家中姐妹,应付工作,处理家务,大龄剩女,她又想努力证明自己有能力将这个家处理的井井有条,所以她是最矛盾的一个人,既怀着对妈妈的不满,又想拥有妈妈承认的亲情,然而在感情上自己却和阳子的角色相仿,喜欢上有妇之夫,是家中担负责任最多也是最累的一个,有点像我们奔赴中年的样貌。
佳乃与千乃,感觉正是处于大学期间与即将踏入社会的我们,由无忧无虑逐渐变为有一摊子烂事要处理而自己却手忙脚乱无能为力,在短暂的摆烂(长泽雅美的长腿啤酒!)之后又会义无反顾的继续向前;而浅野玲作为破碎家庭的孩子承受了更多异样的目光,所以变得国外的成熟与敏感,好在她仍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与同学间朦胧的情感桥段说实话不大愿意看,觉得尴尬,但转念一想又觉得自己好笑的厉害,谁不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呢?
是枝裕和就是这样,在淡淡的忧伤与欣慰的旋律中悠然摇曳,如果你是抱着分析电影镜头的目的,不好意思,你只会掉进无穷无尽的陷阱,因为生活本就是一片旷野,没有什么轨道可言,也没有那么多戏剧性的起伏,当我随着平淡的波纹前进的时候,反而受到了是枝裕和藏在芦苇荡的礼物:四姐妹自己的烟火表演。
怎么说呢,经过了前面这样那样的琐事,离别也好,重逢也好,到这里真的只有一个感受:美!美的无可比拟,美的不可方物,美的极不真实,好像是一直小心翼翼含苞欲放忽然无所顾忌天昏地暗,穿上和服欣赏四个人的烟火大会;这种不真实的美恰好又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美,是一次拒绝唯唯诺诺逆来顺受,是一次袒露自己卸下重担,是一次深夜的心灵狂欢,虽然短暂,但扎根于每一个在海街生活的人心中独特记忆。
莫言说,我们总有一天要与自己和解,咽下所有的委屈,磨平一身的棱角。我们都要学会独当一面,或许幸姐也不是生来要强,只是慢慢的变得越发要强。之后的一切似乎变的顺理成章,每个人都在给身边的人或事一个明晰或模糊的答案,高分也好低分也罢,要紧的是我们拿起了笔,写下了字。
四姐妹处理完影片的最后一个葬礼后来到海边,又做起了曾经的少女,嬉笑打闹,倾听海的声音,探寻浪的背影,直到缓缓升起的字幕,是枝裕和提醒你:该下船了。前面又是新的旅途,我们称之为生活,那条海街也会一直存在,我们称之为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