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现代电影界如同钢铁与混凝土构筑而成的摩登都市东京的话,那么在这座城市的中央,残存着一栋古老、破旧而与周围格格不入的独栋老房子。房外的人步履匆匆,无暇停歇,房内的人却能从容地焙茗对弈,品酒赏花。这栋老房子就是是枝裕和的电影《海街日记》。
比之于为我们所熟知的好莱坞大片,《海街日记》用极其平淡的语言,讲述了镰仓海边,香田一家的故事。整部影片并没有好莱坞式特有的轰轰烈烈的人生,取而代之的则是充满着烟火气息却近乎理想与诗意,令人回味无穷的生活细节。影片整体风格平和而清新,影片中的种种细节无不体现着日本人一贯的谦逊与内敛,这样的电影或许难免圄于琐碎的情节,令人觉得索然无味,但是是枝裕和的高明之处却在于他能够不落窠臼,虽取材于生活琐事,却从中反映了日本传统的生活观与生死观,反思了当代日本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体制下产生的诸多问题(如高出轨率和离婚率),这是许多普通导演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海街日记》这部电影改编自日本漫画家吉田秋的同名漫画。在该片荣获第六十八届戛纳金棕榈奖(提名)后,斋藤工在专访中曾向是枝裕和询问为何他对于镰仓的四季情有独钟,对其描写与塑造如此认真而细致,是枝裕和表示,在他自己拿到《海街日记》漫画的映画拍摄权以后,漫画作者吉田秋只向他提出过唯一的一个请求,即希望是枝裕和能够好好拍摄“镰仓的四季”,从影片本身来看,是枝裕和不仅完成了这个任务,甚至可以说非常出色、完美地将镰仓的四季留在了胶片之上,观众心中。初春的樱花,夏夜的烟火,深秋的红叶,寒冬的腊梅,四时景致在是枝裕和的影片里显得玲珑精致而又文静淡雅。这些景物不仅奠定了影片慵懒温情的基调,本身也提供着香田一家舒适而远离尘嚣的生活环境,居住在这样环境的人们,性格虽然有所不同,但却因此蕴含着一种久经职场,日夜操劳奔波的人们所不具有的,骨子里渗透出来的单纯、质朴与可爱。是枝裕和在影片中对于香田一家及周围的人物则采用了一种看似随意,实则用心良苦的“流水账”式描写方法来刻画他们的内心,这也与电影名字中的“日记”二字不谋而合。(“影片的标题‘海街’后接着‘日记’这个词,这点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最终故事还是围绕着‘小镇’展开,此外故事并不是《海街物语》,而是《海街日记》,也就是说小镇日积月累的‘生活点滴’串起来的故事,我想让观众们留下这种印象。”来自斋藤工专访是枝裕和的谈话)香田一家依海而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即便是遇上了中国人视之为大事的葬礼,一家人也能够处变不惊,冷静地面对亲人与朋友们的生老病死,什么都无法打破他们平静的生活。这一点通过影片对于食物与吃饭场景的细致描写也可以看出。姥姥的鱼糕咖喱,爸爸的油炸竹荚鱼,大姐佳幸的沙丁鱼刺身,二姐佳乃的啤酒……香田一家近乎慵懒的生活方式,伴随着年复一年制作的梅子酒逐渐传承了下来。香田一家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镰仓海边的老房子里,他们用对于生活的温情打发着一个个蝉鸣的夏日与围炉的冬夜,香田一家亦是如此,她们的子子孙孙也将会这样平静地生活下去。整部影片有着近乎诗歌的语言和油画的画面,其中的生活令人神往。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舒适而轻松,表面上看仅仅是对于海街生活的简单记叙,实则包含着导演是枝裕和对于日本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对现代日本社会问题的剖析与反思。本部影片的优秀之处不仅仅在于它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好故事,更在于它引导着观众对于身边司空见惯的事情进行反思,影响甚至重塑了观众们的价值观。
《海街日记》以父亲的葬礼开头,又以二宫女士的葬礼收尾,影片中如此之多的葬礼,不知是是枝裕和的无心插柳还是其故意为之。但是香田一家面对生离死别从容而淡定的态度,亦是是枝裕和对于这一问题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枝裕和在影片中借香田一家四口之口,彰显了自己对于生死的理解,而这一理解又与日本传统生死观一脉相承。所以说,倘若我们不了解日本传统生死观,我们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这部影片的。而影片中的樱花则很有深意,除了装点画面以外,倘若将其与众多的葬礼联系起来,也有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日本人的生死观可以用泰戈尔的诗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来诠释。樱花的花期很短,含苞待放中的花蕾,积蓄很久的力量,于一夜之间骤然绽放,但倘若绚烂的花期一过,满树樱花便会在一夜之间全部凋零,化为春泥,没有一朵樱花会留恋枝头,而这整个过程仅仅只需要短短七天时间。日本民间古谚“樱花七日”形容的便是这一现象。是枝裕和在影片中探讨生死这一概念时,除了借助对于葬礼场面的正面刻画外,还通过樱花这一意象来隐喻海街这个小镇里人们的生老病死。不管是父亲还是二宫女士的葬礼,都是在春天举行的,而更为巧合的是,尽管二人均已病入膏肓,却都撑过了樱花盛开的时节,与樱花一同凋零。二宫女士去世前,甚至还与丈夫福田先生在樱花树下约会拍照,入院时她也经常提起:“那时候的樱花真是漂亮啊”。(影片01:58:16)正如福田先生的感慨:“虽然知道马上就要死了,但依然能够感到美丽的东西是美的,好开心”。在去世之前能毅然选择放弃治疗,与自己的家人共同踏春赏花,享受到世界的美好,最后再平静地与身边的亲人和曾经生活过的世界作别,不带一点牵挂地离开人世。二宫女士面对生死,如同樱花面对自己的绽放与凋零,如此豁达的态度,多么令人钦佩。这也是是枝裕和借助二宫女士这一电影中的角色,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死的思考。他企图向我们传递一种生死观(一如同为日本作家的村上春树所理解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著)。生死乃一种轮回,活着的时候就应当如满树怒放的樱花一样灿烂,面对死亡时,也不必惶恐不安,应当不带一丝杂念,果断离去。周围的人虽然也会因此悲伤,但是这种悲伤并非撕心裂肺的悲恸,而是化作香田四姐妹对于父亲的追忆和福田先生对于二宫女士曾经的拿手菜——油炸竹荚鱼的传承一直延续下来,陪伴着生者继续生活。
影片对于出轨与离婚这一社会问题的讨论从表面上看虽然琐碎而松散,但这一问题实则却贯穿着整个《海街日记》,是影片中的主要矛盾,甚至是人物困惑、痛苦的根本来源,因此这一问题也是我们应当特别留意的。大姐香田幸对于父亲与恋人和也的认知存在着“崩塌-重建”这样的一个过程,而是枝裕和对于出轨与离婚的反思也通过香田幸对于其态度的微妙转变来体现。最初香田幸对于父亲出轨与母亲离婚的态度是有所保留的,甚至可以说是抵触的,这从她对于父亲最初的评价与和母亲的争吵中可以看出。(对于父亲“只是老好人,为朋友担保揽下贷款,一同情女人就马上想方设法帮忙。”电影11:08;对于母亲“妈妈你没有权利对这个家做什么决定吧……你都舍弃这个家了能知道什么。妈妈你总觉得是别人的错。因为有我们在所以不能分手,因为姥姥说不可以,所以就不能带我们走。电影01:12:38”)然而尽管幸姐对于这个问题的态度是有所保留的,但是由于她爱上了已有妻室的同事和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质上她和父亲的情人一样都是一个“破坏了别人家庭和睦的人”。浅野玲无意中的话语“喜欢上有妻室的人,是我妈妈不对吧”更是将幸姐(是枝裕和亦如此)对于这个问题本来就不坚定的信念搅得支离破碎。可以看出,幸姐在后来的影片中内心陷入了极为严重的自我怀疑与否定,三姐妹在争论中对此也有所表现。一方面,幸姐内心对于二姐对和也的评价“和爸爸一个模样,懦弱无能”(电影01:34:02)应该是有部分赞同的,尽管碍于面子或其它因素她不愿承认,但她最后选择留守镰仓而非舍弃家庭与和也到美国就是很好的证据,另一方面,她也为和也的种种行为进行了相当程度的辩解,体现了她对于这一问题的认知是相当复杂的。最后两姐妹对于与和也私奔这个事件的相互妥协与达成共识,应该可以说是是枝裕和内心中追求“爱情”对于守护“责任”的一种妥协。经过了种种内心的煎熬,最终在影片的末尾,幸姐对于这个无法避免的问题还是作出了自己的回应,对与二姐幸乃的评价“真是不错的人生啊”,她选择了不置可否,但随后却又说道:“爸爸,虽然是个失败的人,但说不定是个温柔的人。”幸姐对于父亲的态度实际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尽管,她的态度仍然如此复杂。此时幸姐对于出轨与离婚的态度,应该也是是枝裕和的态度,是枝裕和在影片中通过复杂的思考与反省,最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既不回避当今日本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事实,更是承认了出轨与离婚对于家庭,社会的严重影响。在面对对于“爱情”与“责任”两者之间抉择时,是枝裕和是纠结而暧昧的,他最终也没有能够提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他并没有完全否认出轨与离婚,但是通过他处理香田幸与和也的关系时可以看出他在选择时较为倾向的还是守护“责任”——尽管在影片的末尾,是枝裕和借四姐妹之口原谅了出轨的父亲与离婚的母亲。总而言之,作为日本当下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是枝裕和对于出轨与离婚的探讨带有着自己主观而局限的缺陷,最终在“爱情”与“责任”的抉择间更加偏向“责任”,但是他的态度却并非坚决果断的,而是暧昧不清的。他对于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贡献,与其说是给出了自己完美的解决方案,不如说他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唤醒了身处其间的观众们,企图让他们重视这一社会问题,借助观众们的反思,来最终解决这个问题。换言之,这部电影的卓越之处并非解决了问题,而是提出了问题。
鲁迅先生在评价《红楼梦》时曾说过:“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对于《海街日记》,我的想法亦是如此——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本文仅作抛砖引玉之用,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壶桃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