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1月25日,三岛由纪夫意图发动政变失败,切腹自杀。他的切腹过程极其痛苦,三次介错皆未成功,到第四次才终于砍下他的头颅。而在他自杀八年之前,小林正树的电影《切腹》中,主角在行切腹之前指名三位介错人选,均未果。这吊诡的巧合,仿佛形成了某种冥冥的联系,成为理解《切腹》这部电影真正用意的一把钥匙。
作为木下惠介的弟子,小林正树在《切腹》中展现出来的舞台感明显压过了电影感,比起黑泽明自成一格和富有动感的镜头语言,他的运镜非常古典正统,几乎没有手持,镜头运动基本局限在缓慢平稳的推拉横移,使得《切腹》的静态场景都拍得非常有庄严与仪式感。小林正树的电影中有着“日本魂”,但并非体现在庄严与仪式感之中,恰恰相反,通过展现这种庄严与仪式感中暗藏的黑暗,对日本民族性进行反思、自省甚至批判,才是他真正的“日本魂”所在。
三岛由纪夫的切腹来自对武士道的痴迷,来自对战争的幻想,来自对天皇和所谓日本国家传统的誓死拥护。而左派反战立场鲜明地贯穿了整个导演生涯的小林正树,他的《切腹》是对武士道的反讽,更是对由武士道精神灌溉而生的军国主义的批判。
桥本忍剧本的精妙之处,不仅在于与《罗生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叙事推进,更在于两次切腹的所隐含的深层解读空间。第一次切腹,用的是竹刀。对于日本武士来说,失去自己的佩刀也就失去了武士的资格,是最大的屈辱。用竹刀切腹,这本是极羞耻的事情,但从痛苦的意义上来说,却又是最符合“武士道”精神的切腹。
日本武士之所以将切腹视为最尊严的死亡方式,正是因为此种自杀法最为痛苦。用竹刀切腹,那是钝刀磨肉,更是苦痛的极致。小林正树刻意用仰拍的方式来展现这种苦痛的极致,那是让人不忍卒读的惨烈,是反人性的“荣耀”。
更讽刺的是,这种反人性的武士道荣耀,是浪人走投无路后的被迫为之。在我看来,小林正树在这里想说的不只是切腹,更是“玉碎”,是二战后期败局已定后被迫自杀的那些日本士兵与百姓。
第二次切腹,用的是被供为精神象征的铠甲的佩刀,这个设定就更是意味深长。铠甲隐隐指代天皇,看似至高无上,最后却被不成样子地摔在地上四分五裂,那是权威的瓦解,尊崇的扫地。而主人公想用这铠甲的佩刀切腹,仿佛想挽回武士道最后的尊严,却最终被火枪击毙,就像日本被原子弹击溃一样。
但这电影最辛辣的地方在于,最后用火枪杀死主角的大名,依然要对外宣称他是切腹而死,并将其视为武士道的最高体现。名存实亡却依然死而不僵,这说的是武士道,又何尝不是在说军国主义呢?
三岛由纪夫想通过切腹来为日本武士道叫魂,但小林正树八年前就用一部电影告诉日本人,武士道早就死了,而且是通过最下作的方式。

切腹(1962)

又名:剖腹 / Harakiri / Seppuku

上映日期:1962-09-16(日本)片长:133分钟

主演:仲代达矢 石浜朗 岩下志麻 丹波哲郎 三岛雅夫 中谷一郎  

导演:小林正树 编剧:桥本忍 Shinobu Hashimoto

切腹的影评

ZEFENG
ZEFENG • 切腹
Echo
Echo • 铁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