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本电影史略有知悉的朋友就知道,武士电影(时代剧,jidai-geki)地位最高的时代是1927-1944,没错,就是日本军国主义最强盛的时期。传统武士电影中的忠诚、尚武、民族主义被大力的歌颂。而这也在战败之后让武士电影则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黯淡。有那么一段时间武士电影是比较罕见的,大概是1945-1950年这么六年。原因也比较简单,美国占军(SCAP)不让拍。出于俩考虑,第一是封建思想,盟总时期可以说最怕的就是军国主义复燃;第二是鼓励切腹,美国人是看不了这些的。我靠,啥人性能鼓励别人自杀啊?太不人道了啊,就干脆不让拍了吧。就这么直接就给禁掉了。所以在看这段时期的电影时,会看到很多反对军国主义(但从不反天皇)、歌颂人权、歌颂女权的电影(比如《我对青春无悔》)
这个局面直到黑泽明大导演在1950年上映了的震惊世界的《罗生门》后才改变。《罗生门》让武士电影回到了观众的事业,也燃起了一股武士电影新风。也不难理解,黑泽明的电影总是充满了个人主义英雄色彩,盟总自然不反对类似这样的电影上映。加上1954年的《七武士》,武士电影就这么复活了。
这段时间萌起的武士电影,有些学者会称之为“怀旧武士剧”,首当其冲的特点就是“物哀”,每个人都在甜蜜与悲伤的纠结里生存。这时期的荧幕形象经常是丢失地位的浪人,因为个人极强的正义感,无缘无故被卷入一场对抗邪恶个体的战争(好比《用心棒》),因此电影里正义和邪恶也总是一刀切,善恶分明。大多结局都比较惨烈,一定是以暴力收场。而角色的核心矛盾往往是在义理与人情中纠结。
而转眼到了六十年代,很多学者会称之为“反封建武士剧”,其中的代表,就是今天讨论的《切腹》啦。如果用上面的怀旧武士剧视角来看《切腹》,亦会发现很多共同点。津云也丢失了身份,从福岛家变成了穷苦浪人,结局也十分惨烈,腥风血雨之中获得悲剧的下场。但与怀旧武士剧相比,六十年代的反封建武士剧就少了一份自我挣扎,多了一份对体制、对思想的质疑。
至于为什么是六十年代?五十年代为什么这类型的电影没有出现?这就可能要说一说历史了。1960年美国因共同安全法案出现了暴乱,各位历史不好的看客看到这里可能有点迷糊了,什么叫共同安全法案呢,长话短说,就是美国1951年开始对友好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军事的援助,来共建安全社会的这么一个法案。1960年在延期这项法案时,议会无视美国社会党的缺席而进行延期,导致很多左派人士极力反对,于是就出现了前文说的暴乱。而因为共同安全法案的延期,日本在国际的影响力又一次扩张,这在当时的日本左派眼里就有军国主义复燃的意思。于是乎包括电影人在内的许多左倾文艺工作者,这个时期开始都创作了很多的反军国、反封建艺术作品。
那么从这个视角看《切腹》,就更多了一份政治色彩。说到武士道,一方面是不断质疑武士道却按照武士道行事的津云,另一方面是满口武士荣誉却满口谎言、贪生怕死的井伊家,谁才是真正的武士道呢?众所周知,武士道很大一部分思想可溯源回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讲忠诚、讲无畏。但看高举武士道大旗的井伊家,有为了怕死可以装病的好剑客、有为了名利不顾自己人命满口谎言的家老、甚至用火枪去打手握自己家族传家宝的敌对武士。说到这里,可能需要说一下火枪的意义。对日本战国史有兴趣的看客知道,火枪在战国时代被引进后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无数旧派名门因为忽视火枪而冚家产,比如说我们熟知的武田家,老子信玄被人在寂静的夜晚放了冷枪,儿子带兵打了长蓧之战...用作家山冈庄八的话来说,火枪象征着武士对决的结束。因为在这之前,战场上武士都会找到自己的对手,然后互相通报姓名,用武刀pk,但是火枪出现了,这一切都不复存了,更多的就是军团战争了。如此看来,自称是“武士道”却全然没有一点武士精神、甚至是人性的井伊家,是不是看起来很像自称是武士精神的军国主义政府呢?

切腹(1962)

又名:剖腹 / Harakiri / Seppuku

上映日期:1962-09-16(日本)片长:133分钟

主演:仲代达矢 石浜朗 岩下志麻 丹波哲郎 三岛雅夫 中谷一郎  

导演:小林正树 编剧:桥本忍 Shinobu Hashimoto

切腹的影评

ZEFENG
ZEFENG • 切腹
Echo
Echo • 铁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