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了对的人,无论哪里,最终都会变成故乡。
镰仓,在一年半以前,对我而言,只是教科书上的一个名字:日本第一代幕府镰仓幕府以它为名,一个人口约十八万的滨海小城。它偶尔在日剧和动漫中出现一下,既没有东京大阪这些大都市来得耀眼,也没有京都奈良那么多浓墨重彩的古迹。
它如此静默低调,以至于我在安排首次日本游的行程时,把最多的篇幅留给了东京和温泉胜地箱根。幸而我先生在看到旅行攻略时,提了一句,不如顺路去镰仓看看吧。这次“顺路看看”,却成就了我整个关东游行程中最精华的部分。
当我登上江之电,一股沉静怀旧的气息,就悄悄帮我拂去了从大城市带来的喧嚣和尘埃。
列车在城镇中缓缓穿行,有时和民宅的距离近到几乎触手可及。我透过车窗,近距离打量着那些街巷,开始对这宁静的小镇生活好奇起来。
当列车开出“七里之滨”站,民宅渐次隐去,一片淡蓝色的海域映入眼帘,冬日柔和的阳光,慵懒地洒在那海滩上。我和孩子几乎是雀跃地跳了起来,一下子凑近车窗,想要把这美景看个够。
如果说东南亚的海热情而甜美,济州岛的海清冽而澄澈,那么,“温柔”二字,也许是最适合镰仓海岸的形容词。
那份浓的化不开的温柔恬静,弥漫在镰仓的每一个角落,让我这个久居都市的人,一年多来一直念念不忘。我有时甚至不禁想,如果自己生活在镰仓,会怎样?
一日的行程太短太仓促,远远不够我深入了解对这个一见钟情的城镇。于是我翻找着各种与它有关的影像资料,直到这部《海街日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它满足了我所有的,“如果生活在镰仓”的想象。
镰仓的香田一家三姐妹,在父亲去世后,收养了同父异母的妹妹浅野铃。故事就从铃来到镰仓生活这里徐徐展开。
没有狗血,没有撕扯,没有剧烈的矛盾冲突。一切情绪都是点到为止,一切情节都如行云流水。在镰仓的秀美如画的四季变换中,少女铃找到了亲情的线索,和心灵的归宿。
相较导演是枝裕和的其他作品,《海街日记》没有《无人知晓》的残酷,也没有《小偷家族》的酸楚。然而平淡才是真,《海街日记》也许是他的电影中,题材最接近普通人生活的作品。
带领观众从平凡中品味出珍贵,是《海街日记》最大的成功。
导演是枝裕和曾在访谈中提到:“在从吉田秋生先生(原著作者)那里得到电影拍摄权之后,她完全没有任何条件和要求,随便我怎么处理,即使是原作中没有的场景。唯一提到的就是希望我能够好好拍摄“镰仓的四季”,那样她就满足了。我也觉得四季的拍摄,以及四季变化时“光影中”如何拍摄四姐妹是本片最重要的部分。这可能是我太喜欢原著,完全被其吸引的缘故吧。”
导演果然不负原作者所托,为我们呈现了镰仓最美的四季风景:
看电影和旅行有相似之处,镜头过滤掉了生活中的琐碎庸常和矛盾冲突。观众只需要跟随导演的镜头,去体验风物人情,做一个梦就好。
梦的美妙之处,在于它挣脱了现实的羁绊。
而镰仓,无疑是最适合做梦的地方。
从仙台到山形,再到镰仓,铃的童年是漂泊的。那是什么,使她渐渐在镰仓扎下根来?
父亲早年离家,三个姐姐对父亲的印象,已经渐渐淡漠,却会在登上父亲常去的山顶的一瞬,发现了父亲常来这里的原因:“如果山下是一片海,这景色不就和镰仓一样吗?”
一瓶外婆酿的梅子酒,最后的一点十年陈酿,促成了大姐和母亲的和解。
长辈留给小辈们最深的记忆,也许就是他们做过的料理。
一件旧时的浴衣,一道道划在墙上的身高线,是每个人家都可能会有的,旧日时光的美好印记。
影片中,四姐妹一步步地完成了关于长辈们的记忆拼图。透过四姐妹的故事,导演也巧妙地勾起了观众们对童年时光的回忆。
《海街日记》还有一个隐含的话题:逃离与回归,他乡与故乡。
有歌曲曾唱道:“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都叫做家乡。”
也曾有诗云:“恍惚不知身是客,他乡犹作故乡停。”
四姐妹的父母,在婚姻失败后,纷纷逃离了镰仓这个“伤心之地”。
乡情的牵绊,真的那么容易“当断则断”么?
人是矛盾的动物,常常在逃离某一段生活之后,又逐渐惦念起它的好处来。
铃的父亲,还是会做故乡的沙丁鱼面包给铃吃,会登上那个风景很像镰仓的山顶远眺。
而这些思乡之情,又悄悄变成了线索,埋进了铃的生命里。
于是,回到父辈生活过的地方,变成了一种奇妙的体验:熟悉而又陌生。陌生自不必说。熟悉的是,你会在不经意间发现许多线索,链接起了这里的风物和你过去的生活。“最熟悉的陌生人”,也许就是铃眼中的镰仓。
那么镰仓之于她,究竟是他乡,还是故乡?
代替父辈完成的回归,每每会夹杂着这般复杂而困惑的情绪。好在,镰仓这个恬淡的小城,张开温暖的怀抱接纳了她。
所以,生活在哪里不重要,和谁生活在一起,才重要。
所谓故乡,不一定是出生的地方,却一定是可以安放心灵的地方。
遇上了对的人,无论哪里,最终都会变成故乡。
所以,我想和铃一样,举起一杯梅酒,致镰仓,致故乡,也致那些,帮助我们把他乡变成故乡的人。
干杯!
(图片来自网络及爱奇艺)
更多精彩音乐电影推荐尽请关注“晴空与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