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非常好看!除了配乐扣一星(有人说与影片基调割裂的诡异惊悚音乐是导演故意,为了表现两个女主刻意将这场不伦之恋美化为悲剧。可以理解,但个人觉得导演在配乐上下主题诠释的功夫有点过了)
这是一部片中的人物都在“表演”的片子。伊丽莎白为了表演格蕾丝,走进格蕾丝的生活,成为格蕾丝。格蕾丝为了让她的不伦之恋付出的有意义,把自己演成天真幼稚的朱丽叶。乔比格蕾丝小一轮,但要饰演一个年龄相仿的丈夫、一个沉稳的爸爸。还有围绕着格蕾丝的一圈的人,格蕾丝的前夫饰演一个受害者丈夫,大儿子饰演一个受伤给别人看的孩子,宠物店的老板饰演一个证人……
每个人都想尽办法维护这场自己的独角戏:格蕾丝不允许乔和她讨论当初关于这段爱情的选择,会反感越来越像她的伊丽莎白,会为邻居退订蛋糕崩溃,因为这一切都破坏了她“完美的戏剧”。伊丽莎白通过自己收集的“真相”,拼凑出自己眼中的“格蕾丝”,并沉浸于自我诠释,享受着成为“伊丽莎白式的格蕾丝”。而片中表演着独角戏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模糊了现实与表演的界限。在现实与表演中最混乱的是乔,他和格蕾丝像老夫老妻一样爱着彼此,但在和帝王蝶网友聊天、和伊丽莎白一夜情时又像个小男孩。正如片中伊丽莎白说的那样,有时他们希望现实是表演,有时希望表演是现实。可就像在服装店的三面镜子中的伊丽莎白和格蕾丝,他们已经分不清楚,也不想分不清楚现实与表演。他们在现实中表演,又坚信表演中的才是现实。
在《五月十二月》里,托德海因斯大量使用了《卡罗尔》和《天鹅绒金矿》里很少使用的库布里克变焦,像是在强调观者的存在,强调每个角色“演员”的身份。这部戏既是为了自我欺骗演给自己,又是为了展示自己而演给身外的所有人。
整部片子通过女演员伊丽莎白的视角,拼凑出格蕾丝和乔不伦之恋的故事,但在结尾却又通过格蕾丝的嘴解构了前面构建的关于格蕾丝的诠释。或许大儿子编造的那段关于格蕾丝童年前史的故事是真的呢?她的否定只是像前面“I'm naive but it's a gift.”一样为了维护心中自己完美的朱丽叶的形象而自我欺骗?或许这只是像伊丽莎白一样的我们,为了完成这段不寻常的恋情的戏剧诠释,而选择相信这段奇闻异事,从而构建我们心中认为的“格蕾丝”的形象和人物逻辑?或许不是任何事情都事出有因,只是一场突如其来的crush?我们说不准。但我们总会一次又一次地为伊丽莎白对格蕾丝给乔的情书的独白表演而打动:欲望、触碰禁忌反叛世俗的快感、爱情的甜蜜和冲动、自我牺牲与自我感动、陶醉于心中为自己搭建的角色……或许这只是伊丽莎白自己对格蕾丝的诠释,或许她对格蕾丝有歪曲和误读。But who care, we all like d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