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为双女主电影。摩尔饰演的已婚少妇格雷西勾引七年级男学生并怀孕,出狱两人结婚。后该抓马故事被改编成电影,将扮演格雷西的演员伊丽莎白来到他们家中采风。故事由此展开。

伊丽莎白初登门,不料格蕾西一家正在邻居家里BBQ,屋里没人。通常的敲门镜头都采用客人视角,由屋外摄向屋内,而此处则采用主人视角,由内向外,表示主人对客人的某种监控和审视。

伊丽莎白碰壁之后走向邻居家,此处格雷西和伊丽莎白的高低站位更显前者威严。

通常,“明星来我家”的戏份应是明星被捧在上,主人屈居在下的格局,此处站位的颠倒如同戏剧矛盾的引线,告诉我们主人格雷西并不简单,伊丽莎白的采风也不可能太顺利,因为作为采风演员必须拿捏(或曰掌控)人物的心境和家庭关系,但格雷西明显不好拿捏。于是一场较量开始。

格雷西和女儿商场试衣,伊丽莎白陪同。左右各有一面镜子,格雷西和伊丽莎白分坐沙发的一半,严谨的对称构图。女儿试衣,但处于画面中心,掌握全局的却是格雷西,比起自我展示,女儿更像是被他人审视。导演担心观众发现不了格雷西的掌控欲,特地用台词提醒:

这两句话看似鼓励,实则变相说女儿手臂粗,强硬、刺痛却无法反驳。

化妆这一段在全片结构中尤为重要。伊丽莎白曾说自己原本想当百老汇演员,而两人头顶的照灯就是明显的百老汇样式,两人仿佛置身于百老汇后台,即将“粉墨登场”。伊丽莎白作为模仿者,格雷西作为被模仿者,格为伊化妆的过程中某种过度接近、氤氲不明的暧昧感产生了巨大的荧幕张力。而当伊丽莎白get了格蕾丝同款妆容,她心中的逾矩之火也被点燃,进而铺垫了她对丈夫乔的勾引。同时,她也落入了格雷西预设的圈套,因为她已被格雷西所掌控。

格雷西的大儿子告诉伊丽莎白,母亲爱情观如此炸裂(炼铜)可能由于她童年时期被兄长侵犯的经历,此时镜头切到旁边正在玩乐的孩子,一边天堂,一边地狱,强化戏剧效果。

利用构图和镜像反射,在同一个镜头中完成两个空间(阳台丈夫、屋内女儿)的互动。

丈夫来看女儿大学毕业典礼。铁网的使用使他仿佛被隔离和禁锢。

丈夫出轨,两人躺在床上,丈夫一边的灯亮着,而伊丽莎白的灯没亮,这里可以有很多解读,但都指向一个最终答案,那就是他们不同频,他们难有下文。这注定只是一次失败的激情冒险。

上一秒楚楚可怜,下一秒便星欲大张,这一段置身黑暗的独白似乎是为娜塔莉·波特曼量身打造。熟悉她的观众都知道,波特曼最擅长的便是这种暗黑诡异、鬼魅至极的剧变。这一段采风结束前夕的背戏也表明了她此时对格雷西的理解:一个因童年创伤而炼铜、星欲旺盛的变态女人。这当然是不准确的,因为格雷西的中心特质从不是这些,而是某种掌控欲。

最后相见,又一对称构图。伊丽莎白的衣服颜色首次与格雷西一致。格雷西终于摊牌。伊丽莎白自以为摸透了格雷西,殊不知自己的一举一动(勾引乔、引诱儿子)早已被尽收眼底。格雷西是比她想象中更精明和复杂的角色。

在我看来,本片最大的亮点在于非奇观化叙事。众所周知,一些大尺度画面、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通过媒介的再现异化无疑是一道极度吸引观众的风景线,但也因为其哗众取宠的目的导向,让大众情绪只停留在了对剧情评价的表面,除了愤怒、震惊、八卦之心得到极大满足,也没有更深入的思考空间。正如今年大热的网飞韩剧《国民死刑投票》,动用私刑,让全民投票来决定一个逃过法律制裁的“恶人”是否被杀,典型的不能再典型的奇观化叙事,噱头十足,但也只是意淫了一个改变社会丑恶的英雄组织,不求深入反思社会病态的肌理,只求最直接的发泄,发泄完即走,管杀不管埋。热度虽然到手,但毫无社会改良意义及传媒意义可言。

反观本片,虽然背景故事非常炸裂,但导演并未借此制造噱头,转而选择了幕后视角、慢节奏、归于平淡的时间节点、重复严肃的钢琴声以及对抗、紧张不安的基调,将激情似火的禁忌之恋稀释为简简单单,稀松平常的家庭故事,通篇未设置“爽点”和任何升华或导向性暗示,仅仅是一个高潮已去的畸形关系,一场演员与妇女的较量,却有极丰富的层次和无限解读的可能性,比如老少之恋是否存在合理性、身份政治问题、艺术与道德的边界、媒介翻译、美国核心家庭危机等,只有去奇观化,才能由表入里,引发观众真正的思考与辨析,个人乃至社会才有自主批判与修正的可能性。


五月十二月May December(2023)

又名:五月的你,十二月的她(台)

上映日期:2023-05-20(戛纳电影节) / 2023-11-17(美国) / 2023-12-01(美国网络)片长:113分钟

主演:娜塔莉·波特曼 朱丽安·摩尔 查尔斯·梅尔顿 佩珀·柯达 D 

导演:托德·海因斯 

五月十二月的影评

Micro
Micro • Dece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