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要咬文嚼字,导演不能讲清楚故事是能力问题,故事讲清楚之不能是刻意设计,是选择。
对于这个故事的原型女主,是一边倒的被谩骂, 所以对于一个已经被道德审判定罪的人,如果不跳出原故事的奇情,除了满足于”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 的名头,没什么大意思。
作为编剧立意上,电影可以藉由这个陈年旧案引出不同的故事走向:
就算是编剧安插了一个破坏力十足目的性极强的演员入场,我们来看看她在合理的范围内,最可能挖出多少真相的”可能性“?
猜测1: Grace是恋童癖
猜测2:Grace 童年遭到哥哥们的性侵
猜测3:Joe太小不具备行为能力但不自知
以上导演都没说,难道这不是根据最近各种悬疑奇情叠满的好莱坞狗血套路,最容易和应该暗示给观众的吗?
但, 不。
Elizabeth采访了前夫,邻居,代理律师,宠物店老板,还在学校戏剧社激怒女儿,套和前夫生活的儿子的话,外围摸排一圈之后,似乎除了个性较强,控制狂一些凡夫俗子的缺点,没有什么道德败坏的破绽。
往小了说,无非是些Grace作为女主人的领地意识,作为曾经身处舆论风暴中心的帝王蝶,介意被过分刺探隐私也实属正常。
似乎导演心中有条明确的界限,以防止这些猜测的杂音模糊了他真正想讲的主题。
终于在Elizabeth没什么收获(和观众一样, 没挖到”想要相信“的真相),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进入了影片故事的一个高潮。毕业聚会之后,Elizabeth被Joe送回家,勾引他(放手一搏)。
Joe对外人的误解,终于爆发, ”这不是故事,这是我的人生。“
观众朋友们,醒了吗
不论是心智被侦探游戏迷乱的观众,还是始终拿着人性本恶的号码牌等着剧终好站队的朋友们,真相也许不是那么简单。
所以,后面看到Elizabeth得意洋洋在镜中模仿情书里的Grace, 像帝王蝶一样破茧而出,为自己能附身一样的模仿人物而激动战栗,
反而有种观看小丑的感觉。
最后,导演还是忍不住亮明观点,毕业典礼Elizabeth和Grace 的对话,瞬间打脸,原来儿子和妈妈每晚都会谈心,言无不尽。那些她自以为串联起来的真相,碎成一地。”I‘m secure, make sure you put that”
Elizabeth(和观众)以为抵不过生活的侵蚀,谎言终将露出破绽,但是身处其中的人,一个主动选择做个完美妻子,一个在父亲和青年人设里迷茫自问几近崩溃的丈夫,还有被动选择在舆论里长成的孩子们,
当你在窥探别人的生活,枉自揣测,以为自己理解共情了一切,找到了那些seed,其实连皮毛都碰不到。
”故事讲清楚之不能“正是因为这样,真实的生活容不下那么多奇情侦测,但丰富至极。
Trivia:
Mary Kay Letourneau访谈,亮点在10:23s, 比电影精彩
“Who was the boss? “ Mary Kay Letourneau ( 10:23s ) 影片里Grace的人物原型,在记者面前连环炮一样的质问他的丈夫,跟影片里两人的对峙一模一样,剧本创作肯定引用了这一段,这段夫妻访谈可以说很能说明问题了。
后记:
Joe的人物原型Vili说,我现在也35了,但是我不能想象我会对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儿做出这样的事。这段影片没有引用,其实说明了编剧的意思是是更加开放的,不具有道德审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