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她》是托德·海因斯2023年的新作。我没看过他其他的片子,所以不好讨论关于导演的内容。看了一些影评,都是从扭曲的“美国性”角度来探讨这部电影想表达的内容。的确,从最一开始,伊丽莎白(娜塔莉·波特曼饰)就表现出一种“尴尬的”清高,对她所探查的那对夫妇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那个30多岁的女人勾引了10多岁的小男孩,他只是什么都不懂才会跟她,这样是不对的。我要来让你们知道你们不对。
伊丽莎白和格蕾丝(朱丽安·摩尔饰)生长在完全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世界有着完全不同的认知。这很正常。世界上没有两只完全一样的蝴蝶,没有人能通过调查复刻出另外一个人。道理是道理,实际是实际,价值观评判比比皆是。更可悲的是,人这种生物是永远不可能向上兼容的,也就是说,你可以共情能力很强,但永远无法切身体味你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你不是当事人,永远不可能知道其时的真相。如果真相可以被百分之百还原,那史学就是通往未来的直接途径。人永远通过自己出发去观察别人,如果你在别人身上看到什么,那一定包含着你的投射。
道理都懂,做得到吗?
这部电影最精妙的地方就在于,你可以说格蕾丝操控,也可以说伊丽莎白道德婊,这都是不同的人透过菱镜看到的“真相”。事情的发生是客观的,而“真相”则包含着主观认识,忘年恋轰轰烈烈是真,干柴烈火一碰就着也是真;肥皂泡一样虚幻的七彩生活是真,绝望之时有人拥你入怀也是真;平淡无奇婚姻生活是真,对出轨内心骚动也绝不是假。没有任何一种“真相”只有一个菱面,也没有任何一种人生洁白无瑕,每个人的背后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阴暗和不可言喻。我们试图用理性分析、评判这个世界,最后的小丑只是自己。
May-December romances就是“老少恋”,但要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现在美国是五月的天气,那澳洲就是十二月,同样的时间,气候都有可能大相径庭,何况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