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在短评中所说,这部新片是继Carol之后我个人最爱的Todd Haynes电影,没有之一,查一下才发现那已经过去八年。Haynes属于相当低产的导演,再加上对音乐的爱好,常去拍些纪录片什么的,这八年间其实只拍了两部剧情长片,Wonderstruck和Dark Waters,而这些电影的共同点就是没有任何共同点(Julianne Moore除外)。可以说,他是一个极其喜欢挑战的电影人,如果没有新的(or new to him)的故事和题材,他宁愿不拍。而他经常合作的班底,从演员到主创,都相对固定。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让Haynes成为当下好莱坞的working director中为数不多的auteur,正因为如此,May December一出街,我就第一时间在Netflix看了。
这是Haynes第一次跟流媒体合作的影片,而他也并没有因此做出任何妥协,而是拍出了一部在他的认知中,更适合小屏幕观影的电影,并巧妙利用所谓TV movie中常见的古早剪辑和运镜手段,让成片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气质(电影用还有一个戏中戏,就是根据Gracie事件拍的一部电视电影)。
这部电影的成功基于这个无比精彩的剧本,通过一个动机不大纯粹的外来者的视角审视一个曾经深陷囹圄并处于舆论漩涡中的新闻人物,和她非同寻常的人生。故事发生在事件早已平息近20年后,但余波对于当事人和其子女的影响远未结束,而两位女主之间的关系更是耐人寻味。这是一部看完会让人不断思考回味无穷的佳作,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所以反复思考之后,我还是决定来写一篇长评。
这里不想过多复述剧情,但会有关键信息的讨论,剧透预警。
童年创伤和《隐谷路》的联想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Gracie影片中反复骄傲的提及自己的几个兄弟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在影片很后面的地方,大儿子Georgie向Elizabeth爆料说曾经偷看过母亲的日记,说她小时候曾被兄弟侵犯。这个细节虽然后来被Gracie矢口否认,但还是让我想起了这本书。
对于这本书不熟悉的人,简单概括就是这是一家有遗传性精神分裂症的人,十二个孩子中有一半得病,并且是男孩居多,而他们的姐妹都常年遭受侵犯且求助无门。这部纪实文学的后半段用很多笔墨描写了在这样的恐怖环境下长大的姐妹是如何自救,并且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生活。
如果Gracie不是利用自己的日记编故事(不排除这种可能),那么她的遭遇跟《隐谷路》中Galvin家族的成员是有一定相似之处的。这样的童年创伤会对一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应该是不言自明。且不论她的兄弟们是否有精神疾病,或者是出于怎样的原因加害她,她想逃离原生家庭的愿望是非常明确和坚定的。这也揭示了她为什么会在高中没毕业时就跟她的第一任丈夫(当时是大学生)在一起,并且在高中毕业后立刻结婚生子。她对Elizabeth讲起自己的第一段婚姻时,非常一笔带过的说,这是时代原因(那时候大家都早结婚),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其中可能另有隐情。
洗脑与自我洗脑
看这部电影时,我一直想起一种说法,人的心理年龄会停留在结婚的年纪。虽然这种说法并不可证,但是在这部电影里的几位主角的确有这样的倾向。在18、9岁结婚的Gracie,一直有一种小女孩般的天真,情感也极其脆弱,到了5、60岁,遇到小小的挫折还需要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丈夫来安慰(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她只是在示弱和演戏)。另一个在13岁就遇到后来结婚对象的丈夫Joe,心理年龄也停留在teenager的状态。
当然,心理年龄并不等同于智力发展水平,这对May December的夫妻虽然都心理幼龄化严重,但智力并不差,所以他们在受到外来挑战的时候,常常会产生极度困惑与自我怀疑。而在这部电影里,这个外来挑战就是Natalie Portman扮演的女演员,Elizabeth。
一般来说,人在受到挑战时,都会启动自我防御机制,而在Gracie和Joe这对夫妇身上,这套机制是一个坚不可摧的铠甲,也是他们的关系能持续二十年的关键原因:洗脑与自我洗脑。
主动洗脑当然是Gracie的专长,也是她可以在和未成年人出轨并因此坐牢后还能自洽的最主要原因。在她的逻辑里,英年早婚是顺应潮流的举动,和Joe的关系也是真爱,而她和Joe结婚并且生儿育女的动机就更明显了:这是自洽的一环,她要用这些举动向唾弃和质疑她的人证明,真爱无敌,年龄什么的根本不是问题。
而Gracie更擅长的,就是给别人洗脑,又称控制欲。其中最明显的受害者当然是Joe,在Elizabeth出现之前,他甚至没有怀疑过,自己在13岁的年纪和一个36的少妇在一起,并且在十几岁就喜当爹,39岁就养育了三个孩子并且成为空巢老人有没有问题。这并不是因为他傻或者不敏感,只是因为Gracie的洗脑太成功了,让他也相信这都是真爱。但事实上,Joe是一个敏感善良的人(细心呵护蝴蝶蛹,和网友分寸感极强的嘘寒问暖,在Gracie哭诉时的安慰),而他对于家庭的渴求,来自于对移民身份的敏感(Gracie说他是附近唯一的韩国人,他立刻纠正是一半)和少年丧母的经历。
Joe在片中有两个smoke场面,一是和独居的老烟枪父亲一起抽烟,其实根本不会,另一次是跟高中生儿子飞叶子,也是第一次结果差点失态。这两场戏都指向他尴尬的身份,他既不是一个成年人,也没有完成过teenager的人生。而他这荒诞的人生,就是Gracie一手制造的。他只是Gracie自我叙事中的一个棋子,这也是为什么当他和Elizabeth发生关系之后发现自己只是被利用时,产生了那么大的挫败感和自我质疑。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但这时候的Joe,仿佛一个一辈子为别人而活的人,突然醒了,于是对Gracie发出了灵魂拷问。
而被Gracie洗脑和控制的,还远不止Joe,还有她的子女们。最明显的是小女儿Mary,买毕业典礼裙子那一场戏,可谓是经典PUA语录,“妈妈真羡慕你,有勇气露出自己(肥肥的)手臂”,女儿立马换了一件遮住手臂的,还自圆其说的解释,之前那件和别人撞衫了,其实明明非常喜欢。从后来姐姐的话中,我们得知,Gracie对名唤Honor(应该是她在监狱生的,和Joe的第一个孩子,这个名字真是非常讽刺了)的大女儿,也是采用类似的控制法,不过她上大学后就逃离了。而Gracie和前夫所生的大儿子Georgie,也是在当年事件中最受伤害的无辜者,居然在成年之后还无法逃脱母亲的控制,也非常可叹。
Elizabeth
这部电影的剧作最有意思的地方之一,在于引入Elizabeth的视角和她个人经历的juxtaposition。首先,她到Gracie身边体验生活,其实是一种出于职业需要的主动洗脑,她需要认同和理解Gracie才能扮演一个令人信服的角色,而她一开始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是以看小报奇观新闻的心态来看Gracie的。所以,当她在当年二人偷情的宠物店储物间yy,和后来看到那封信之后用Gracie的口吻念出来时,她是处于一种创作的狂喜之中的,因为她成功理解了Gracie并且达成了目的。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她其实多次越界,试图走入Gracie的生活中,也引起了导演的警惕。然而,她和导演的关系显然不同寻常,这从几次电话的语气和对她老公的敷衍态度就能看出端倪。而这些对她来说都不重要,因为和Gracie一样,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艺术,正如Gracie是为了爱,在这些大旗下,所有的有违人伦或者基本道德准则的做法都应该被原谅。
然而,影片的结尾却是扮演Gracie的Elizabeth在演绎宠物店这场戏,却始终找不到状态,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May December 是一部非常节制却发人深思的电影,Haynes是抱着创作小成本电影的态度开始的(后来意外发现网飞还挺有钱的),但由于他一贯的创作都是非常internalized,这种切口很小的故事其实更适合他,也更能体现他的御用女一Julianne Moore的表演能力。说到这个,Moore在本片中的表演让我想起一部Haynes早期的独立电影,Safe,讲一个衣食无忧的加州家庭妇女被某种神秘的过敏源折磨,最后选择加入邪教,非常有意思,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