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因为《无极》和“馒头事件”,陈导臭了街。昨天复习他1987年的《孩子王》,不由想问:都是一个人,差别怎恁大呢?
    
    《孩子王》没得到什么大奖,不像同时期张艺谋的辉煌,这熊那熊的。但是我被深深打动,而且想想看,1987年啊,20年前的东西!
    
    应该说该片的成就不仅在于陈导,还有谢园、顾长卫和一班团结上进的人马,更在于阿城的小说原作。我大概在20年前看过小说《棋王》,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电影里谢园说到他有个同学的妈靠糊火柴盒养家,4毛5一千个盒儿,我一下子就想起棋王王一生他妈,鼻子就一酸。阿城是个人物,听说他后来住了外国,自己打理生活,车也自己修,啥也自己搞,听起来跟健康的欧美人没区别,非常佩服。
    
    孩子王的教育方式也让我不由想起《死亡诗社》和去年的《放牛班的春天》,人道、自由化的老师对抗沉闷保守专制的系统,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革时代在偏远地区知青的生活,以及与当地人的关系;这我又不由想起王小波。
    
    知青们的语言挺有意思,听口音好像这班知青都来自陕西,大概是西安电影厂的一个记号,只有泼辣的女厨子来弟像江苏人-影片里一个亮丽不可或缺的角色;当地人讲的是云南普通话,是不是真正的当地(勐腊)普通话就很难说了,但口音给人的感觉还是贴近事实的。谢园不是陕西人,让他说北京味儿的普通话其实就好,他的陕西口音不够真实。但是瑕不掩瑜。
    
    因为看的是DVD,电视的屏幕尺寸不够大,对于远景长焦长镜头不是很合适,看着闷。顾长卫那班人好像很喜欢这种构图,长焦,不说话,没音乐只有环境噪音,唯美。在我看来总是做作,尤其对于电视的小屏幕。直到贾樟柯的《站台》,这种拍摄手法一直受到艺术导演的青睐。我特别受不了一条:老是没机会看清楚男女主人公的脸长啥样儿。再后来老顾自己的《孔雀》就不一样了,该长焦长焦,该特写特写,画面就流畅多了。就是,搞艺术没问题,千万别跟老百姓过不去。
    
    也就这么点儿小毛病。
    
    是不是因为《孩子王》没拿大奖,在跟老谋子的名誉竞争里落了后手,陈凯歌就受了刺激?有人这么说过,我没有。希望陈导不是那么低级趣味的人。在《孩子王》里我看到谢园看到精美的电影构图,被阿城的故事感动,我没有直接看到的是陈导,但是没有他的专注和智慧,这个电影不存在。

孩子王(1987)

又名:子供たちの王様 / King of the Children

上映日期:1987片长:106分钟

主演:谢园 杨学文 陈绍华 张彩梅 徐国庆 勒刚 谭珏 顾长卫  

导演:陈凯歌 编剧:陈凯歌 Kaige Chen/陈迈平 Maiping Chen/阿城 A Cheng

孩子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