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陈楚生如此有穿透力的声音,写着这文字。每次在电影即将结束的时候总有一种期待,期待时间再慢点,故事总是在没有到我所期待或者预想的那样便结束了,“终1987”,这是什么意思,至少你应该给我一点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在老师离开时的不舍(女主角坐着黑色的老爷车上,外边追赶着自行车上的学生们),也或者象《放牛般的春天》的从牢狱里放飞出的纸飞机。可什么也没有,走了就是走了。那个莫名其妙的字似乎也被抹去了,象是什么也没发生过,一切又回到了原点。除了情愫以外什么也忘却了!

看《孩子王》是因为近来对知青话题感兴趣,书借了几本,可都没全看完,零零星星地选择性地看了一些。在丁惠民的口述里提到过阿城,就是那个我们所熟悉的作家阿城,说他没有参加活动,但写了《棋王》《孩子王》《树王》三部知青小说。

《棋王》看过,那时候还不幸地点明上台讲述了一番,怎么说就忘了,但那些车轮大战和吃饭的镜头倒是记得了,如此多的特写和漫画式手法,棋子,他们的精神寄托。《孩子王》是陈凯歌的电影,剧本当然也是改编于阿城的小说,由于并没有看过原著,所以并不能做文学与电影的比较(当看到是陈导的片子,心里很放心,《无极》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尝试,结果虽失败了,但我不会忘却了陈导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在历史方面,对于由他拍摄的知青题材电影,我是十二万分的放心的)。先前看过同是知青题材的《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最初在山洞里的某句旁白还让我误认为是断背山式的同性恋故事,幸好那不是(要知道那同样是两个置落在凤凰山的两个知青)。

阿城是那个年代的人,他的小说也自然有着那个年代的味道,浓浓的且很真实。故事很简单,就是说一个老师和学生的故事,“你要我怎么教?”记得《一个不能少》里边的孩子,同样在破落的教室里,同样是缺少教学资源,学生同样要走很长的路,可孩子的心情不一样,他们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故事的结局是山区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得到了重视,媒体和国家都来重视,那是一个在号召到西部服务去,西部需要你们的时刻拍摄的(虽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宣传上打着同样的口号,农村的确需要人才,但事实上,缓解城市人口压力,解决城市就业问题等问题却是把知识青年推向农村的更真实占更为主要比例因素的原因)。

六七十年代的读书是什么?你说它是读书无用论可以,“我父亲不能说话,所以我要用文化知识替他说话”也可以,但那只是象王福那样少数人的意识,但更多的是“上课,我走了。”的年代。记得在开课的第一天,那对我是很可怕的一天,那似乎就预示着这就是未来,包括我们的现在。王福大概说老杆不会教书,应该是先教分段再教段落大意,再是文章主题之类的(想想,这不就是高中以前所学的一切吗,不是在旁听中文的试讲吗?),一切都那么的可怕,多少年以后,我们还在那原地踏步,并不是要指责什么,只是有种无法解释的无奈和冷嗖。老梗怎么说?他说课在上,但没有教课文,因为那没有。所以最后他走了。对白中很多简短的句子,比如“不”“没有”等等,像是怕说错话,但更多的是那个年代的封闭(“闹事是没有好下场的”)。学习是什么,电影告诉我那是识字,歌曲听不大清楚,但“识字三千……”就是如此清晰明了,当然还有那字典和生字。象如今的我们那样去学习是不可能的,我们没有那样的资源,没有那种环境,没有那种心态,也没有那种时间,不是要教会他们什么“把地主揪出来,生产就上来了。”的观念,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两个十几岁的孩子对知识的渴望足以可见,所以到最后他们有着美满的未来,当然这并不是什么绝对,只作为一个例证。

《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与《一个不能少》有着很浓重的教育宣传意义,一个是知识对一个女子的改造,一个是西部教育的困境。《孩子王》相对的内敛,基本没有煽情的成分,简单实在(用我自己的话那就是没有什么解释、旁白、独白,眼睛看到什么就怎么演。近来也发觉很多片子都是用如此一种手法,所以这类片子大多有点闷)。我感动,小裁缝毅然离开凤凰山,追求她的真实生活去了,故事结尾没有交代她的状况,只知道她辗转了很多地方,这样的处理实在太好了,虽也不能断定那些“出走”的人是对是错,也没有谁能够写保单一定有光明的未来,但我想至少小裁缝不会有所后悔,哪怕她现在只不过象《甜蜜蜜》的张曼玉那样在卖邓丽君的碟子。《孩子王》里有一个叫来弟的(我有个同学叫招弟,同样的道理,就是希望有个儿子的愿望,农村很多这样什么弟的名字)。摸不透她在王福的一声“老师”后为什么大哄了一声,但她要告诉别人自己不止会烧菜做饭的心情我能理解,最后那首歌的确和别的歌不一样,因为没有红色斗争在里边。

说到这歌,是应该谈谈“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讲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讲什么呢?从前……”一群大人唱,一群小孩唱。我隐约看到老梗的泪光,我也冲动起来了。是因为他们的纯真,还是那是他们唯一的消遣。“你们出去玩吧!”玩什么,在外头大闹吧,还有一个篮球的东西可玩耍!老梗在想什么,或许他想音乐能够丰富他们的生活。王福有很多的戏份,也是很值得说的人物(比如打赌、抄字典、作文《我的父亲》、他的生字本,还有他很简短的对白),但我说不出来,我不知道他这么做了是否就一定能够有一个明媚的将来,我害怕很多的不公不如意,假若某一天他成为了《巴尔扎克与小裁缝》里的胖子,那我该怎么办呢,或许我害怕的就是这样,我害怕,所以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去评判他,“抄好了又怎么样?”这话很让我心酸,但我想这也是我想说。

电影手法什么的我不懂,不过这片子的色调我是挺喜欢的。是黄昏的晚霞和土地的黄的混合,还有光和影的交叉(象我们学的剪影),不象张艺谋那样很强烈的色彩,这淡淡的很温和很平静,它还笼罩在山上的雾里(王福诗般的作文里提到过的,“我走了多久,山有雾”)很多时候,我总感觉那像是在看莫奈的画,是的,就是那种感觉——莫奈的感觉(摄影:顾长卫,美术:陈绍华)。另外有很多的远景,特喜欢!很多的山,很多的雾,很多的霞,还有看不清样子的身影,从远处传来的他们的歌声、对话声、呼呼声!故事的结局是红红的烈火,那应该是他们口中的火壩吧,放了七年的火,而今年……“我认得字,可要我教你……”放牛娃没有如我渴望地和在下一次见面时对老杆说“你不是说你认得字吗……?”在无法预想的未来,那一辈子都要那样吗?一辈子做放牛娃……唉,心痛得说不出话来了。(在我看来这片子拍得比《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和《那山那人那狗要好呀)
2007.7.23

孩子王(1987)

又名:子供たちの王様 / King of the Children

上映日期:1987片长:106分钟

主演:谢园 杨学文 陈绍华 张彩梅 徐国庆 勒刚 谭珏 顾长卫  

导演:陈凯歌 编剧:陈凯歌 Kaige Chen/陈迈平 Maiping Chen/阿城 A Cheng

孩子王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