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有这样的忧虑,暗自觉得科恩兄弟掉进了类型片的窠臼。他们曾经说,要争取每部电影都不同于以往的类型。所以,这诡异的两兄弟拍罢惊悚悬疑的《血迷宫》,又去拍轻松搞笑的《抚养亚利桑那》。这种对自定“职业规则”的固守,还真跟吕克·贝松(那个戏称自己一生只拍10部电影的老小孩)有点像。
直到《老无所依》出现,我们才兀自窃笑,这两家伙终究拗不过自己的喜好。黑色幽默,冷酷暴力,游走于边缘和主流的临界点。《老无所依》的暴力回归,笃定了科恩兄弟的胜利。影评界称赞《老无所依》是07年度最好的电影,奥斯卡更是一反常态,在其80大寿之际,回归电影本真,义无反顾地把小金人颁给了科恩。而诸如迈克尔·贝的《变形金刚》之流,唯有慨叹身不逢时。有人戏称,《老无所依》强暴了奥斯卡的眼睛。而历来讲求“真善美”影品的奥斯卡在暴力面前疲软了。
犹记得,是在教室里跟大家分享这部片的。很多人冲着奥斯卡best movie之名慕名前来观摩。电影开场了,美墨边境的荒芜之地缓缓涌上银幕,枯黄色调,汤姆滞缓苍老的独白。一种关于西部片的臆想让我有点莫名兴奋。但就如某些人所言,倘若不熟悉麦卡锡原著,你就很容易牵强附会,以为是科恩的“社会保障篇”出炉了,就像当初两兄弟匪夷所思地鼓捣出一部喜剧片《抚养亚利桑那》一样。而碟封上那一行字,“No country for old man”,凝重苍凉,内在的虚无和孱弱感,让你无法轻易界定影像背后隐匿的力道。
占据银幕2/3空间的荒原印象,絮絮叨叨的独白,像科恩稳力酿造的鬼把戏,拖拽我的神经。就初始这一段老警探的冗长独白我做过一个小调查,结果是,大部分人都无视于独白内容,以为只是营造苍凉氛围的序语。而当看完全片,又会有许多人倒转过去重看片首的独白。这其中的手法固然与前后照应有关,但细细琢磨,又有点倒叙的意味,而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愤愤然抱怨科恩,这两个家伙一开始就在耍人了。而影片的主旨也就此脱离了“猪肚”这一段,“凤头”“豹尾”却莫名潜入你的思维。
直至墨西哥刽子手齐格出场,用最残忍的手势勒死一名警员,许多女生的反应是开始惧怕,而男生心念中的关注点丝丝涌上来。科恩的诡异之处就是在这里。从齐格出场伊始,影像中不断地谋杀、流血、逃亡、对抗开始成全观众的眼睛,视线里充斥的恐惧、惊悚、黑暗、阴郁……像面具一样笼罩你。有男生赞叹科恩的电影戏法真是玩得很牛逼,摩斯和齐格的斗智斗勇,僵持中的冷幽默,杀与不杀的潜规则,诸此种种,极力调动着观者对“游戏”结局的期许。而当众人的兴奋点膨胀至高潮时,剧情却忽而疲软下来,甚至高潮都不曾有过。在粗颗粒悬浮下的模糊状态中,摩斯就莫名死了,而且还有很大一批人为他赔了葬。
暴力与邪恶以绝对优势使“猪肚”部分的极力营造化为乌有。对抗本身的无意义虚妄地涌向你。剧情的斗转破坏了观者惯有的观影情趣,或者按某人说的,这就是残酷。科恩把影像终极课题中要阐述的残酷现实嫁祸给观者。一种面对现实的虚弱感,一种黑色的暗流,从令人眼花缭乱战战兢兢的决斗中,突兀地抽离出来了。目的就是使观者与电影本真的主旨靠得更近。
在我以为,《老无所依》是我见过的主旨明确的电影中技巧运用最为精巧的一部。他用这种疏离想象与现实的手法,使观影者的期待落空,却又态度恳切地为你架设另一座桥,通向真正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