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木是个好导演。整个故事叙事纯熟,切换自然。这个美国英雄没有“过火”。我们可以对比同类纪实电影《阿波罗十三号》,而且巧的是两片主演都是汤姆汉克斯。阿波罗十三号也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纪实片。同是空中遇险,两片实在差异太大了。《阿》是老美太空探索中遇险后Nasa及十三号组员通力合作救危难与万万里外。离开家如此远但洛维儿指令长显得并不十分孤独,事件中机组与地面有足足三天时间不断进行互动。导演偏向事件人物群戏,编剧有足够的素材进行编选。对好多实际人物编辑甚至有采取合并简化手段。汤姆汉克斯实际上在这个角色上有足够空间进行发挥,甚至再造这个角色,赋予这角色更多自我发挥。
      而《萨利机长》东木选择了简化事件中描述,对人物的内心戏集中在事后NTSB的调查同时的侧写。这是一个好办法。因为整个哈德森降落奇迹是发生的如此短暂。如果集中力量描写这个全美老百姓烂熟于心的事件整个故事就陷入细碎和猎奇,人物就会简化为一个带标签的“美国英雄”。东木让汉克斯尽量贴近萨利机长原型来塑造还原。机长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想除了汤叔标志万年不展的眉头外。这个机长就是这样一个在事后懵然面对蜂拥而来的媒体的压抑样子。因为整个事件过程需要事后调查才能彻底拼成完整拼图。机长内心到底坚信自己是拯救了全飞机的人还是害全飞机的人冒险降落哈德森河?我想最初他自己也是不确定的....
       光凭以上故事东木是无法讲一个适合电影屏幕的故事的,所以他在正常事后时间线中插入叙述的事件回顾,一次是机长自我回忆,一次是塔台空管的回忆,最后一次是在听证会上播出录音时候的完整回忆。这三次是三个角度,是同一事件,但不尽然相同。东木在这里用了极好的编剧能力,将NTSB设置为“敌对”势力,让一个事后已经定性的故事,只在影片的叙事线以自然时间线的方式在最后一次回忆中才全部展露出来:到这里故事才到达一个预计中的高潮“这个英雄名至实归,他不但有条理的反击了不合理的模拟测试,之前他直觉的反发动机工程师关于没有双发停机的意见全部昭然!”观众在不知不觉中随之这样的编剧模式,延长了这个故事的简单故事线,而机长人物也变得丰满了。
      为了编剧需要NTSB被锅了:)实际上事后调查群众们总觉得是为难已经完成万难任务的机组们。而其实这是航空惯例,我们能遵守的航空操作条例全部都是各种事件事故积累起来的。如果没有彻底的调查,我们不会在飞机上有太多太多的细节和新的设备了。举例来说电影里,机长在发动机停车后第一时间伸手去按的APU,过去就有机组没及时按下...最后接地事后襟翼设定为2,过去就有太多飞机水中断裂或者地面侧翻滚....机长作出这个教官级的教科书水上迫降正是建立在无数的完整事故调查专案上的。所以我想实际上真的萨利机长是很理解被调查的。
       最后回到阿波罗十三号,十三号太空救急是美国式集体主义的胜利,是美国的爱国大片,让人对航空发展黄金时期心生向往。反应的美国的英雄们既有个性又有坚定的爱国心。洛维儿们是黄金时代的结晶和宠儿。因为他们创造的奇迹是万计的幕后工作者一起努力得到的,是举国体制的胜利。
      萨利机长是在08年经济危机后的09年才机遇凑巧完成奇迹的,除了天时地利,我们可以看到在208秒决策时间内,他无暇得到除了副机以外的任何帮助,实际上副机承担的任务我想实际上提供的帮助有限(再发动失败)。所有的决策都是萨利做的,最后他还有余力问了“你有什么看法吗?”我彻底副了他了。萨利机长脑子里面一点装了一本叫“完全正确,完全合格”的教科书!萨利机长不是一个时代宠儿,商飞已经如此平常,F16早不是主力机型,而他只是一个退役飞行员,即使他确实是个飞行天才,他也飞A320这种中型飞机,而不是航天飞机....(不是贬低A320)但从数量和质量上这个就要个人破产的机长完美的奇迹之举,让美国人惊叹,这个时代还有英雄的存在。
       他是个奇迹英雄的原因是因为他诞生在无英雄土壤的时代。只能一人操纵降落的机舱里,这个孤单英雄也许比东木平淡叙事还要伟大太多。

萨利机长Sully(2016)

又名:萨利机长:迫降奇迹(港) / 萨利机长:哈德逊奇迹(台) / 哈德逊河奇迹 / 萨利

上映日期:2016-12-09(中国大陆) / 2016-09-09(美国)片长:96分钟

主演:汤姆·汉克斯 艾伦·艾克哈特 劳拉·琳妮 杰瑞·费拉拉 安娜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编剧:托德·考马尔尼基 Todd Komarnicki/切斯利·舒伦伯格 Chesley Sullenberger/杰弗里·札斯洛 Jeffrey Zaslow

萨利机长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