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够了紧张酷炫的特效大片,看腻了矫情做作的青春爱情,这时,就需要换一下口味,用一部严肃的片子来调整三观了。《萨利机长》,一部只有90分钟,由汤姆汉克斯主演的传记片。(如果我没记错,前段时间上映了俄罗斯一部类似的片子) 电影时间短,故事简单,可背后的东西又复杂的难以捉摸。
与大多数电影改编自小说不同,《萨利机长》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新闻事件:2009年1月15日,一架全美航空编号1549客机,因遭到飞鸟撞击,导致两个引擎失灵,飞机起飞6分钟后迫降纽约哈得孙河,机长萨伦伯格临危不乱,以超凡技术控制客机,进行了一个教科书似的机腹着落动作,从而阻止了这架重100吨的飞机,在与水面接触时解体,机上155人奇迹生还,创造了史无前例、无人死亡的水上迫降记录,被称作"哈得孙河奇迹"。 看完这则新闻,如果要拍成电影,你会以什么角度。我想大多数人的想法是以萨利机长为核心,表现在事件突发时,他是怎样临危不乱,力挽狂澜的,最后接受人们的欢呼与感谢。这的确也符合美国电影文化中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但是,既然我们都能想到这些套路,电影拍出来也必定是失败的。我想我们不需要一部传记电影告诉我们常识性的内容,从新闻,我们都知道了这位机长沉着冷静,技术高超。我们更想知道的,是从报纸上的字里行间所发现不了的事情。
而《萨利机长》也的确向我们展示了另外的东西。也是美国文化中同样重要的一环——程序正义。影片一开始时间就来到了迫降事件发生之后,之后通过机长的分心走神,用回忆片段来串联起整个事件,影片对于哈德孙河奇迹这一事件本身的描述并不多,整部电影也是围绕着另一条主线来展开——交通安全部门对于萨利机长的调查。 一个创造奇迹,拯救了一百多条人命的机长竟然遭到调查并面临丢掉工作的境地,这也许让我们很难理解。原因在于,事件发生后,塔台人员本引导飞机返回机场,但萨利机长判断飞机的状况无法安全返回,只能在河面迫降。但是,在河面迫降本身是一个极其危险的选择,交通安全部门需要调查飞机返回机场的可能性来判断机长有没有判断失误从而将乘客带入危险境遇。乍一听,大多数人恐怕还是那以理解,因为我们很少去关注这个调查事件的核心,也就是程序正义。我们习惯了以结果来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机长成功地迫降,意味着他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看起来毫无破绽的逻辑。要是那次迫降失败了,是否又意味着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结果论这种判断体系我想本身就是荒谬的,同一个过程,也许只是因为运气导致了不同的结果,而我们就会因此得出不同的结论。忽略程序与过程的合理性,只会让人变得狭隘,变得不择手段。而这部电影虽表现出的,便是深植与美国人心中的程序正义,在电影中,萨利机长也在不断思考着自己的选择,也一度也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他知道程序才是一个事件的判断依据。很多人都知道著名的辛普森案,只是因为程序违规,一个板上钉钉的案件却无法定罪,人们愤怒,不理解。而美国法律,用放过一个罪犯的方式,捍卫了程序正义的重要性。如果飞机返回机场真的是可行的,萨利机长也真的因此受到惩罚,身为旁观者我们又会怎么想。这是我们必须要反思和反省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呼吁素质和法制观念的提高,关键就在于这些我们传统认知中的死结。抓到老鼠的并不一定是好猫,而好猫也并不一定需要抓住老鼠。
当然,萨利机长的故事终究是温暖的,机长也的确做出唯一可行的选择并用自己的技术创造了奇迹。也用在听证会上的反驳打脸了调查组、用听到全员获救时湿润的眼眶感动了观众。在飞机迫降水面之后,经过船只都前往救援,半个小时,整个纽约的精英们聚集到了一起,只是为了救下那155个人。或许有关过程与结果的哲学思考太过沉重,但这种感动却是源于本能、发自内心的。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简单易于接受的作品,背后又包含了复杂的话题内核,算是一部很值得看的电影。片尾还有真正的萨利机长的出镜作为彩蛋…


萨利机长Sully(2016)

又名:萨利机长:迫降奇迹(港) / 萨利机长:哈德逊奇迹(台) / 哈德逊河奇迹 / 萨利

上映日期:2016-12-09(中国大陆) / 2016-09-09(美国)片长:96分钟

主演:汤姆·汉克斯 艾伦·艾克哈特 劳拉·琳妮 杰瑞·费拉拉 安娜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编剧:托德·考马尔尼基 Todd Komarnicki/切斯利·舒伦伯格 Chesley Sullenberger/杰弗里·札斯洛 Jeffrey Zaslow

萨利机长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