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3-24

萨利机长:无处安放的焦虑


影片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他入行超五十年,是影史上作品最丰富的演员兼导演。伊斯特伍德荣誉满身,曾两度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两度获选奥斯卡最佳导演和金球奖最佳导演,其执导影片更是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奖。其导演的代表作品有《爵士乐手》、《神秘河》、《不可饶恕》、《百万美元宝贝》、《硫磺岛的来信》。

伊斯特伍德以主演意大利时西部片《无名客三部曲》出名,他塑造的西部牛仔形象深入人心;西部片衰落之后,他又开始将自己的狩猎范围从荒野转向城市,接拍《肮脏的哈里》等,饰演警察角色,开创了动作片的先河。演员只是他的一个身份,同时他还是个导演。在他演员生涯的高光时刻,他还专注学习如何导演一部影片,他想要找到下一个突破口,突破仅仅作为一名演员的局限。他乐于学习新东西,并把“拍片”看成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于是,在1971年有了第一部自导自演作品——《迷雾追踪》。之后,导演作品迭出,《不可饶恕》、《完美的世界》、《萨利机长》等优秀的影片。他的作品都展现了他一贯的冷静的风格,以及对人生、生死、亲情、自由、社会、教育、宗教的思考。尽管他在好莱坞业内被尊称为最后一位“古典派”导演——对其叙事及其工作方式的褒奖,但他从不惮于突破自己,做任何如今主流导演敢做的尝试。他如今八十多岁的高龄,仍活跃在影片的导演制作上面,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伊斯特伍德在2015年10月开始筹备拍摄影片《萨利机长》,并于2016年9月9日在美国本土上映。影片故事对于美国人民并不陌生,故事改编于一件发生在美国的真实的新闻事件——2009年1月15号,全美航班公司的一班国内航班,由机长沙林博格负责执行;飞机在起飞过程中遇到了鸟击导致两个飞机引擎同时熄火,完全失去了动力,机长沙林博格确定无法到达附近的两个机场之后,凭借当时的飞行参数和四十多的飞行经验,成功迫降在哈德逊河河面上,机上155人全部生还,简称“哈德逊奇迹”。但是,影片没有大幅面地刻画萨利机长的英雄事迹,没有渲染,只是很平淡的简单的叙述事实,就如绘画的白描手法,简单、朴素、真实;而影片把叙事的重点放在了一个不为人知的角度,萨利机长在成功迫降后的心理状态及面对国家运输安全局调查时的心理状态。

影片前10分钟都在说着萨利机长在成功迫降后的心理状态——焦虑。影片以一个噩梦开篇,飞机在空中双发停火,机舱灯光忽明忽暗,警钟鸣起,气氛紧张,机长与副驾驶说话急促,不可挽救地,机毁人亡;机长被惊醒,呼吸急促,目光失神(影调-低调:房间黑暗,微弱的测光,逐渐在脸颊化出)。清晨在河岸边跑步,心不在焉,在转弯处差点撞车(背景音乐:象是在哭诉般,稍显悲哀);回到酒店,在浴室泡澡,蒸汽腾腾,机长坐着,紧闭双眼,双手撑在膝盖上,心事重重,若有所思(音乐节奏缓慢,沉重);用浴巾擦干镜子,机长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目光无神,仿佛不认识镜子中的自己(音乐节奏加快,仿佛在回应萨利机长的反映,在说“是的,镜子中的那个人不是你”);出门之前,电视在报导此时成功迫降的新闻事件,萨利机长厌恶地看了几眼,不耐烦地关掉了电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心境的反映,眼镜则是心灵的窗户,心理状态如何,都在眼神里。上面的内容几乎都是画面配合背景音乐,以及新闻报导的声音,没有一句萨利机长的内心独白,但在萨利机长的眼神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称之为“迫降后遗症”,即为焦虑。萨利机长手里的控制器,关联着的是155条生命,他的稍微一点偏差,就会葬送155条生命,即使成功迫降,这种焦虑感也是深深困扰着他。

萨利机长在面对国家运输安全局的调查时的心理状态是自我怀疑与害怕。萨利机长在别人面前表现出了一个飞行员该有的镇定,但是私下与妻子通话的内容、与副驾驶在一起说话的内容、独处时的状态,都可以看出他的心理状态。首先在第一次国家运输安全局的调查中,他被告知根据航空工程师的推算,飞机完全有足够的动力回到跑道,回到酒店之后,他与妻子通话,他说“我希望你知道,我做了所能做的一切”、“也许我一觉醒来,会是1月14号,那会有多好”(怪怪的稍显沉重的音调,仿佛在嘲笑为何萨利的想法);此处说明了萨利机长的信念稍微动摇了,他在寻找支持与理解。夜里睡觉做梦,梦见电视新闻报导,新闻报导萨利机长的决定是个错误的决定,萨利机长被惊醒(影调为低调,眼神惊慌);此处说明萨利机长在内心怀疑他自己的决定了,害怕他真的做了错误的决定,把乘客带到了危险的境地。跟副驾驶出去跑步,面对调查与采访,他抱怨说“像做梦一样,快分不清现实和这一下乱七八糟的事情了”和可滑稽的是,我40年来运送了上百万的乘客,可到最后,208秒就给我盖棺定论”;此处说明了他内心的烦恼与不解。在第二次国家运输安全局的调查中,他被告知记录显示在鸟击过后,左翼发动机立即进入空转或次空转状态,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飞机完全可以安全返航。之后,他与妻子通话,告知妻子具体情况,并说,如果这次他真的搞砸了,做了错误的决定,危及到了机上乘客的生命安全,那么他的事业就全毁了;此处也可以看出萨利机长内心的担忧与害怕,担忧他的事业,害怕他真的做了错误的决定。通完电话,他到外面跑步,街道上都是新闻报导“哈德逊奇迹”的声音,此时,萨利的内心出现很多个声音,新闻的报导、调查结果、妻子的观点、副驾驶的鼓励(音乐象是在哭诉的音调);此处说明他的心里乱成一团,找不到答案,不知所措和惊慌,同时跑步也是一种缓解压力和烦恼的方式,这也是一种表现。

影片说事不急不慌,娓娓道来,真实地给我们呈现了萨利机长的心理状态及心理状态的变化。在影片仲,叙事结构采用线性事理结构,但并不是完全地遵循顺时的时间向度,还兼有插叙的叙事结构。例如,年少时接触飞机的片段,在记者采访时,被问及飞行生涯时,适当插入;飞机起飞到迫降的全过程,就在与妻子通话时,被问及为什么要那么做时,适当插入;当年驾驶F-4鬼怪2代战斗机的一次迫降经历,在跑步看到F-4鬼怪2代战斗机时,适当插入;飞机迫降后的营救工作,在看到新闻报导时,适当插入;飞机双发停火时在机舱控制室的行为,在听录音时,适当插入。这五个插叙,都是被触及到才发生的,才被插到原来的线性的时间线的,而不是凭空发生的,而且插入时,采用了同一种蒙太奇的手法,引导观众的”注意“转移。前四个插叙都是用近景拍摄,主抓萨利机长眼神,让叙事时间跳跃到之前,最后的一个插叙用的是镜头缓慢向外拉的中景,主抓萨利机长的眼神,兼顾副驾驶,让叙事时间跳跃到之前。通过五段插叙,影片还原了“哈德逊奇迹”的全过程,我们也在插叙中看到了萨利机长的另一面,临危不乱、镇定与十分的责任感,机组人员的镇定,乘客面对灾难的惊慌与营救工作的高效,这是在原本的时间线无法呈现出来的,这也是插叙的魅力,不仅可以避开单调的线性时间线,还可以真实地还原事情的本质。

最后的听证会就是影片的高潮部分,是矛盾对抗的时刻。萨利机长和副驾驶看了计算机模拟成果——成功返程,告知调查人员并未加入人类因素,计算机模拟系统加入反应35秒的反映时间后,机毁人亡。后来在听证会上萨利机长被告知左翼发动机已被找到,发动机已被毁坏,没有动力。事实证明萨利机长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他用事实证明计算机数学方程式是错误的。

萨利机长说过一句话——“我40年来运送了上百万的乘客,可到最后,208秒就给我盖棺定论”,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人的一生,好与坏的判定,往往就是一刻之间;人们习惯性地忽略一般的事情,而把特殊事件,当作一般事件。还有,就是影片大幅面陈述的萨利机长的心理状态问题,人们看到的都是表面的东西,对于事情的主角本身,只用“英雄”两字概论,而这部影片就是要给我们简单、真实地表现出这种不为人知的东西,这种煎熬焦虑的心理状态,让观众看到。

这部影片最大程度上地还原了当年的“哈德逊奇迹”事件,但是,它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新闻报导的认识,而是深入到了主角本身的情感与国家运输安全局的调查仲,叙述了不为人知的一面,能够增加观众对于当时的事件的认识。同时这部影片的拍摄,是对当时的创造“哈德逊奇迹”的沙林博格机长的致敬,及当时机组人员、营救人员等的致敬。


萨利机长Sully(2016)

又名:萨利机长:迫降奇迹(港) / 萨利机长:哈德逊奇迹(台) / 哈德逊河奇迹 / 萨利

上映日期:2016-12-09(中国大陆) / 2016-09-09(美国)片长:96分钟

主演:汤姆·汉克斯 艾伦·艾克哈特 劳拉·琳妮 杰瑞·费拉拉 安娜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编剧:托德·考马尔尼基 Todd Komarnicki/切斯利·舒伦伯格 Chesley Sullenberger/杰弗里·札斯洛 Jeffrey Zaslow

萨利机长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