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有个观点, 西方社会比较注重individual, 所以很多电影都是以人名命名的, 比方说Leon, 比方说Lolita. 然后碰到这样的电影怎么翻译就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 直译嘛, 看着电影院的大屏幕全是一个个陌生的外国人名, 特别疏离, 感觉不到名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意译嘛, 又很容易啼笑皆非. 而Sully呢, 最后也就中规中矩地译成了萨利机长 :P

还蛮庆幸没有做太多preset就进了电影院, 看到了一部意料之外的电影. 影片没有从飞机起飞前讲起, 也没有顺叙危机发生的时刻全机人员如何应急, 而是直接从事件发生后开始叙述, 从Sully在纽约跑步开始展开故事, 将焦点聚集在事件发生后, 不同的人和机构是怎样的反应. 很是惊喜的角度.

交通局(?)的调查团队站在是一个比较讽刺的立场. 尽管对于飞机上的所有人来说, 这是一个很好的结局, 这次迫降却仍然是航空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噩耗. 远离第一现场, 他们看到的只有经济上的损失, 甚至可能心里想着怎么这么倒霉. 所以他们竭尽全力想证明, 这本应有更好的outcome, 这并不是天灾而是能有人承担责任. 所以他们看到的不是现场的tension和紧迫, 而是冷冰冰的数字, 就像simulation里的pilot只会死板地说着"birds".

普通民众对这件事情是很欢欣鼓舞的, 也把Sully当成英雄. 而另一方面, 似乎是因为纽约太久没有发生过好事(09年, 经济危机不久?), 人们心里期待着能有一些好消息, 而未必真正在乎到底发生了什么.

Sully的形象理论上应该是比较平面的, 然而Tom Hanks实在演得太好啦! 真实得让人相信这个机长就是这么一个完美的正面角色. 他有平凡人的一面, 在事故发生后他会在脑中一遍遍地重现当时的阴影/创伤, 看着飞机一次次坠毁在纽约的高楼大厦中间. 尽管全机人员都幸存下来了, 他在得知有可能当时能选择去机场迫降时, 他仍会质问自己, 是不是做了正确的选择. 同时, 他又有很强的责任感. 迫降之后, 所有人都离开了飞机, 在飞机外围等待救援. 此时多留在飞机里一秒, 就意味着多一份的风险. 而Sully仍然会要亲自走到机尾, 确认没有任何人被落下. 上岸后, 他一遍又一遍地问着工作人员, 能不能确定到底有多少人被营救了, 是不是155个. 一直到在医院里得到确认的数字, 所有人都被营救了, 他才真正地松了口气. 并且, Sully也是敬业的. 事故发生当晚, 他会希望自己的制服能拿去干洗. 在危机时刻他是如此的镇定, 血压都只是高压110. 这么说起来这个形象似乎很不真实, 但是看着屏幕上Tom Hanks十分克制到位的表演, 就算是鸡汤也是一碗极品鸡汤啊; 更何况现实情况里, 或许真的就是这样一位机长呢?

其他一些小细节, 特别喜欢那个traffic control的小哥, 觉得他处理很冷静, 而且坚持到最后一刻, 就算失去了跟飞机的联络, 他还在坚持通知在哪已经有跑道准备好了, 而以为没有希望的时候他是那么真切地伤心 (感觉现在社会上同情心的平均值实在太低了); 机乘让大家stay down的时候有几位乘客就在赶紧给家里人发短信做好留遗言的准备特别戳; 有一位父亲和两个儿子匆忙赶上飞机, 结果位置分开就特别担心对方, 而事故发生后他们并没有抱怨要是没坐上这趟飞机就好了, 而是感恩的心态; 有一位乘客想游到岸边以及另一位乘客被挤下水也很真实; 酒店管理人给Sully的拥抱很温暖; 直升飞机那块感觉又是在秀制度/装备啊, 真是95%都做好了非要加这么5%; Sully和他老婆的关系有点没看懂, 这到底是关系好还是不好? Sully不工作一段时间连房贷都付不起了? 这啥工作体系啊, 工作四十多年了还不能退休么!

上次在电影院看Tom Hanks也是位captain, 真是时光弄人呀...

萨利机长Sully(2016)

又名:萨利机长:迫降奇迹(港) / 萨利机长:哈德逊奇迹(台) / 哈德逊河奇迹 / 萨利

上映日期:2016-12-09(中国大陆) / 2016-09-09(美国)片长:96分钟

主演:汤姆·汉克斯 艾伦·艾克哈特 劳拉·琳妮 杰瑞·费拉拉 安娜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编剧:托德·考马尔尼基 Todd Komarnicki/切斯利·舒伦伯格 Chesley Sullenberger/杰弗里·札斯洛 Jeffrey Zaslow

萨利机长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