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场景少,故事也不复杂,但是可看性很强。贵在一直有一个悬念:萨利机长到底有没有做错误的决策?
较好地保持悬念,既不能过早让悬念泄了气,还需不断巩固这个悬念,使之更加扑所迷离。反正我看的时候,我时不时对身旁的小伙伴说:或许萨利机长真做了错误的决策。若您说您早一眼看穿,那恕我愚钝。
故事倒叙,插叙。
一开始将萨利机长置于一个高点:Hero!全国电视新闻都在播放他。
马上,调查小组介入,提出质疑:迫降哈德逊河可能并不是唯一选择。
萨利机长开始自我怀疑。加之灾难对精神的影响,他和副机长心理状态都不太好。
他开始做噩梦,潜意识害怕调查小组的质疑成真。
接着,调查小组提供电脑数据:发动机有一个可能并未完全熄火。加了一把火。
很快,调查小组火上浇油。电脑的模拟结果:飞机可以在附近的两个机场安全降落。
这让萨利机长更加焦虑,也让观众更加困惑。
当大家都困惑了,电影第一次开始叙述事发当时的情况,描写各种乘客,通过对平凡个体细节的描绘凸显飞机成功降落使得一个个鲜活生命获救所带来的生之喜悦。描绘了各个组织及时响应救援,在零下温度里温暖的奉献。除此,重点刻画了萨利机长与副机长遇到飞鸟袭击后,一系列的行为,尤其是萨利机长,他沉重、冷静、尽责,即使自己已经安全落地,因无法确定全员安全而不愿离去。
这更加让人纠结了,这样专业而敬业的机长,飞了四十年,就算做了错误的决策,也不忍心让他不领退休金啊!
同时插叙的副线故事也开始发挥作用。
首先是远在家中的妻子,透露出萨利机长家里有经济状况。如果萨利真的做了错误的决策,这意味着提前退休,并且没有退休金。这及时地激化了核心冲突,即萨利机长与调查小组之间的“矛盾”,萨利机长的决策正确与否。
其次是萨利机长的回忆,他年轻的时候是位空军,开战斗机!通过叙述他过去的经历,进一步塑造这个主要人物,侧面强调他的专业能力。也强化了萨利机长能够完成迫降河面这样不可能的任务的可能性。
到此,故事到达一个小高潮。真相到底是什么?
接着,故事迎来了转机。萨利机长半夜去酒吧喝酒,突生灵感,找到了这个事件的关键点。观众依然一头雾水,给观众埋个手雷,等会拉。
听证会上,调查小组的真人模拟,将高潮推进了一层:真人模拟的结果是,当时的情况,飞机在两个机场都能够安全降落。
观众心里一揪:怎么会这样?
但马上,萨利机长沉着冷静地提出,模拟需要考虑到人性,当时的处境,人不可能像模拟中的飞行员那样冷静,并且立马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并且不可能像真人模拟的飞行员那样拥有多次练习降落的机会。调查小组因此缩短真人模拟的时间,终于我们迎来了真相。
听证会上所有人重新收听飞机失事的整个录音,我们通过影音再一次经历飞机失事后的整个过程。观众积攒的情绪,通过这个过程获得了宣泄的出口。
萨利机长的形象得以升华。
我们感受到了美好的情绪:对专业、对职业的崇敬。
好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
之所以想分解这个故事,是因为这样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却拍得很好看,我想知道为什么?它能够成功,虽然这个真实事件的噱头有一些因素,但是真实事件除了超乎常理的看点,其实并不拥有矛盾冲突的故事性。而改编的创意,以及讲故事的技法,才是这个电影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