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个影评,说这部电影要体现的并非是灾难场景和英雄主义,而是程序正义,就冲着这个去看了。

应该说,从这部影片中确实看到了“程序正义”。

首先,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没有谁自以为高对方一等(好象副机长自以为是英雄,有点这感觉)。

难能可贵的是两点,一是作为被调查者的机长一直在反思,重现当时场景,甚至也一度怀疑是否自己真的出错了,直到忽然明白整件事的关键点是在“时机”才释然。二是作为调查者,充分尊重被调查者的意见。按机长的意见进行真人模拟;在听证会上听到机长提出的有关人性的“时机”时并没有本能地反对,而是经讨论认同并给了35秒的延迟重新模拟;并且在最后推翻了自己的结论。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双方极力追求和一致尊重的并不是自己的地位、权威、和利益,而都是、并且只是——还原事实的真相。

其次,从影片中可以看到调查者在调查事实过程中的认真和严谨。他们就是来找碴来的,但他们并不以找到碴为功绩,找碴只是为了得到真相。在最后女调查员罗列了为此做过的调查工作,并且从她作为调查组的一员也可看出她——如同机长一样——是骄傲和肯定自己工作的,“除了机长,考虑了所有的因素”(当然主题还是为夸机长)。

特别要说的是,从另一篇影评中看到,影片是为了增加影片的戏剧张力才把调查组设立为机长的对立面,才加入了听证会上反转的情节,这些是与事实有出入的。真实情况是调查组事先已经将人性原因引起的“时机”延迟考虑进去做的模拟,并自然地得出肯定机长的结论。

现时代,有太多的唯结果论,只讲结果不讲过程曾成为一种时髦。然而结果不一定是必然的,也并不一定是最优的。就如《萨利机长》中可以让我们知道,迫降河面的行为并不因为全体人员获救就必然是最优选择,对“是否还有风险更小的选择”的结论,并不是缘于任何政治因素,只是为了对乘客的一个负责任的交待。而只有充分、平等、没有任何预设观点、没有任何政治因素影响的调查结论,才能给乘客——并且包括以后的、所有的乘客,一个负责任的交待。

(其实从质量管理上来说,作为一个飞行事故,这些调查正是作为后续如何采取预防措施的所必然经过的程序。)

即使是如此的调查,仍然不能避免结论的偏差。但可以相信的是,这样的调查,至少可以将结论出现偏差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至少可以让结论获得大众最大程度的认可,至少可以使后续的预防措施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至少不会让呼格、聂树斌、乐平奸杀案的四个死缓被告之类以及其他没那么严重的、更为普通的悲剧人物更少地出现。

只有程序正义才是结果正义的保障!追求程序正义远比追求结果正义来得更为重要!

最后要说影片本身,拍得非常克制内敛,没有煽情和矫情,整部影片是属于“于无声处见惊雷”的那种。汤姆.汉克斯的表演实在精彩,功力真不一般。据说整部影片采用Imax技术拍摄,除了要更恢宏地表现迫降过程,也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汉克斯的演技,因为为了表现机长的冷静和克制,汉克斯主要靠脸部神情来体现机长的内心波澜,可惜的是没看到Imax场次。然后最后机长本尊出场,惊讶于汉克斯的妆容和机长本人太相像了,不得不感叹一部好影片的认真劲。

如果不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那么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萨利机长Sully(2016)

又名:萨利机长:迫降奇迹(港) / 萨利机长:哈德逊奇迹(台) / 哈德逊河奇迹 / 萨利

上映日期:2016-12-09(中国大陆) / 2016-09-09(美国)片长:96分钟

主演:汤姆·汉克斯 艾伦·艾克哈特 劳拉·琳妮 杰瑞·费拉拉 安娜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编剧:托德·考马尔尼基 Todd Komarnicki/切斯利·舒伦伯格 Chesley Sullenberger/杰弗里·札斯洛 Jeffrey Zaslow

萨利机长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