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钢锯岭》,我更喜欢《萨利机长》。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没有简单地复盘水上迫降的惊心动魄,而是打破常规结构,一开场就事先张扬了空难事件;没有俗套地把这珍贵的208秒憋成电影高潮,而是另辟蹊径,将整个事件的困境通过参加听证会的过程转移到萨利机长对职业的担当和对自我的怀疑上——分几次闪回,一点点窥见全豹,用主述、旁证和全知视角对切出事件始末。同时,又用创伤造成的噩梦幻觉和机长自我审问的切换来一步步塑造心理变化,最后,在听证会上揭示真相,陈列美国社会群像,反思人心,塑造出一个后911时代的主旋律英雄。硬朗,精确,干净,点到为止,绝不煽情,剧情层层剥茧,在已知结局的基础上营造焦灼感。老东木的操控水准和决断力像萨利机长本人一样精准,带领观众安全归航,四平八稳中力拔千钧。
纽约冬天萨德逊河钢蓝色的冷调,比日常还要日常的克制静谧的腔调,这是这位中年男所要面临的世界,秩序,稳定,像结了大半辈子的婚,表面上波澜不惊私底下也没有暗涌,水是水渠是渠,一切浪静风平。
汤姆·汉克斯贡献了面瘫似的表演,不是罢演,只是听从了原型身上那种超稳定的因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动,后天下之乐而弛。片中萨利矜持地接受了一个洗吹剪姑娘替单身老妈热情的献吻,礼貌地拒绝了熊孩子的婚介:抱歉!我家里已经有一个了。那一刻,心里赞许嫁郎要嫁这样的郎。
飞安会是一片平静之中惟一的树敌,把电影从与天斗过渡到与人斗。其实美国保持的航空安全纪录多亏了这个PTSD的不断较劲和辅佐,只是为了衬托个人英雄之故,被黑成了一群矮子。观众都懂规则是好东西,只是面对银幕,总得给我们一两个人恨一下,这叫娇纵。
东木大爷没有把一个“航空灾难”题材引到浮夸炸裂冲突对抗感官刺激的商业大片上,全仗着见多识广和远见卓识。这是他执导筒以来最短的一部作品,头一次以事件而不是他惯用的人物来当创作中心,他有意削弱人物塑造,却让故事更为紧凑。电影一副老牌共和党人的作派,把勤劳、踏实、强硬当作纯正的美国精神,一如他87岁的高龄和193cm的昂藏身高,体脂率超低的身材和刀削斧砍般仿佛从来没有年轻过的面颊。
这部电影故事和结构都让人无法不想起李安的比利林恩。生命中最糟糕的一天被无数人称颂、对英雄壮举的围观和逼视、所有的善意汇聚成一种无关的局外感,甚至是窒息的失措感……一个比利一个萨利,讲的都是英雄与消费时代的对抗博奕,前者在美国连上映都很困难,后者却是排山倒海的热评。东木还是要年长一辈,更加圆融中冲,而李安却不愿意藏锋敛锐,不懂躲避、不事美化,也拒绝抚慰。两部都是我2016最喜欢的电影,喜欢他老于世故,也喜欢他愤世疾俗。
祝东木高寿,每次看他都担心看一眼少一眼,这一手老匠人的技艺和经验不拍电影亏了。祝汤汉继续跑步健身,保持宝刀不老,有这样一群人陪着自己老真好。
萨利机长不苟言笑,甚至在获悉155名乘客全部生还时也只是面带笑意。直到电影的最后,他从听证会上得胜出来后,才露齿一笑,亲热地搂住副机长的肩膀:“We did our job。”
你当是迫降,人家就是去上了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