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汤姆汉克斯主演的《萨利机长》,可能会有这种感觉:原本期待空难事故现场带来视听上的惊险刺激,结果却转移到依附于萨利机长情感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刺激。

如何将一件众所周知、且全程只有208秒的事件,改编成一部疑窦重生的悬疑剧,这绝对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真本事。

总结我个人的观影体验,本剧通过四重对比设置悬念,达到扣人心弦的目的。

No.1 梦境与真实
影片从梦境灾难切入,而真正的飞机迫降事件却在26分钟后,通过回忆的方式进行补叙。
汤姆汉克斯 将仅有208秒的真实飞行事故 演绎成悬念丛生的英雄归来大戏
梦境中灾难性场景,延展了你的想象空间,让你在虚惊一场后意识到,让这场灾难得以避免的萨利机长,正是本剧主角。
But,机长的表现,怎么感觉有点恍惚?
可是,在梦境和现实之间,因为插入了咄咄逼人的飞机事故调查情节,我心中不禁打了一个问号:萨利机长,会不会存在某种精神隐患?或者因为压力过大导致出现幻觉,会影响其关键时候的判断?
观众中招,说明第一重对比的效果达到了。

No.2 媒体公众的热捧与调查机构的质疑
一方面,通过各种细节大力渲染媒体和公众对于萨利英雄行为的顶礼膜拜。
家里被媒体围得水泄不通,酒店女老板热情主动的拥抱,酒馆老板与客人的大肆恭维,甚至还将一种鸡尾酒命名为“萨利”……
以至于在这热烈的英雄赞歌氛围中,萨利的老婆都没有意识到,萨利也是本次事故155人中的一员,稍有差池,是瞬间可以被失去的亲人。
而另一方面,行业内事故调查团那种严谨刻板,甚至让人感觉到不快的质疑,却在背地里全面铺开。
调查人员的行事方式看起来很理性,也很科学,但那种过于冷静,缺乏感性的问责,暗藏一种针锋相对、咄咄逼人的气势,好像不把英雄扳倒就是自己失职。
说真的,实在为萨利机长捏把冷汗,这么高科技的数据分析,真的会出错么?是不是机长凭经验所做的判断出现了失误?
这个对比,促使观众产生一个揪心的隐忧:这边捧的越高,真相一旦与期望不符,萨里机长的结局恐怕越惨,他能承受么?

No.3 萨利内心的矛盾拉锯
面对不同群体天壤地别的对待,萨利机长内心是何等压抑啊。
恍惚中,都疑似听到对自己的各种质疑。
在回放的事故处理过程中,萨利表现得当机立断,果敢自信,可事发之后,几次恍惚走神的表现,以及灾难片段的闪现,却与此形成强烈反差。
来自当事人内心的质疑,内外夹攻,确实将悬念进一步升级——自己到底是个英雄,还是一个不称职的机长?
同时,影片中还插入了萨利才学飞行、以及战斗实战中的2段回忆,没有任何导向的回忆场景,在观众的判断之外,又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No.4 模拟飞行与危机现场的对比
听证会,是全剧的高潮,也是悬念揭晓的最终战场。
从进门之前,萨利机长调整着自己紧张呼吸的那一刻,观众就一同被带入决定性的时刻。
充分的电脑模拟、严谨的发动机数据、专业机长和副驾驶的实操模拟飞行。
2次模拟飞行的成功,意味着机长当时完全可以按照调度台的要求,成功迫降机场,而非选择更危险的水面迫降。
会场鸦雀无声。
可是,大频幕上模拟飞行员那从容的动作,相互间淡定的沟通语气,却让我感到不快、不爽、全身不对劲。
对了,因为没氛围!
没有肾上腺素飙升的心跳加速,没有死亡临近的恐慌,就像两个吃饱没事干的人,坐在电脑前玩一场电子游戏!
感谢萨利精准的反击:
你们想找人为的错误,就应该把人的因素也考虑进去!
口口声声说什么数据参数?言之凿凿说什么模拟飞行?那只是一种应然的理想状态,不是危机本身!
且不说这些成功的模拟飞行背后,是17次试飞失败的结果,在我看来,不主动公布这么重要的事实,非但不客观公正,简直隐藏着恶意。
考虑到人的因素,将208秒的模拟飞行时间减掉35秒的反应时间,2次模拟迫降,均以失败告终。
到这里,悬念已经揭晓,英雄当之无愧。
然而,通过事故发生过程中那段现场录音被公布,萨利的个人形象骤然放大,英雄形象再次被拔高!

虽然此片段并非首次展现,但我仍然凝神屏息,被压抑了一个多小时的郁闷得以释放,为英雄欢呼的雀跃让我热血沸腾。
电影在副机长的美式幽默中结束,当被问到,如果这个过程重来一次,你希望在哪些方面做改进。
被自豪充盈着的副机长答道:“我希望发生在7月。”
哈哈哈哈哈,全场爆笑。

<end>

萨利机长Sully(2016)

又名:萨利机长:迫降奇迹(港) / 萨利机长:哈德逊奇迹(台) / 哈德逊河奇迹 / 萨利

上映日期:2016-12-09(中国大陆) / 2016-09-09(美国)片长:96分钟

主演:汤姆·汉克斯 艾伦·艾克哈特 劳拉·琳妮 杰瑞·费拉拉 安娜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编剧:托德·考马尔尼基 Todd Komarnicki/切斯利·舒伦伯格 Chesley Sullenberger/杰弗里·札斯洛 Jeffrey Zaslow

萨利机长的影评